揭秘袁世凯鲜为人知的九件事:险些被地雷炸死!

袁世凯生于清文宗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 。袁世凯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 。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大喜过望, 因此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婴儿命名“世凯” 。袁世凯的得名即与战争行伍有关,似乎在预示着这个新生儿一生的戎马生涯 。
袁世凯六岁时养父袁保庆替他找个启蒙老师袁执中教四书五经 。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庆在山东做道员,袁世凯时年八岁,也随行 。后袁保庆由山东调到江苏 。在南京,袁世凯的一位老师曲沼擅长武术,教会了袁世凯一些拳法剑术 。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 。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气无二。
光绪二年(1876年)秋,袁世凯与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 。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 。袁保恒刚刚调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学得不少官场本领 。两位堂叔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 。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办、参佐一切 。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 。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后来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 。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因他集款独巨,提拔袁世凯为“中书科中书” 。袁世凯先后于1876年和1879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在乡试中中举 。袁世凯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袁世凯作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和观点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辈的榜样,把心思从科场转移到“疆场”上 。袁世凯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志向 。当然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决定的,还要接受到社会影响 。从社会上看,19世纪80年代正是洋务运动达到高潮的时期 。洋务派“自强”的思潮对袁世凯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袁世凯科场失败以后,决定投奔淮系李鸿章 。
袁世凯在北京读书时,李鸿章正在直隶总督任上 。对这位大人的显赫地位不胜钦羡 。在洋务派“练兵求强”思想的影响下,他“好读兵书”,“留心时事”,常作军事论说,侈谈练兵“安内攘外” 。袁保龄对他的议论,颇为赞赏,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袁世凯在科场上的希望破灭以后,遂把诗文付之一炬,决心效法李鸿章的淮军 。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 。当时,李鸿章的幕府中大都是举人或进士出身 。袁世凯仅是一个无名的秀才,因此,他没有直接投奔李鸿章,而于1881年5月,带领“其家旧部数十人”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
吴长庆和袁保庆“订兄弟之好” 。袁保庆在南京时,吴长庆带兵驻扎浦口,两人过从甚密 。袁保庆死时,吴长庆渡江视敛,“扶棺痛哭”,帮助料理丧事 。因此,当袁世凯来到登州时,吴长庆不仅“肫然相信”,乐意收留,备加照抚,而且随后又加以提拔重用 。
1、十三四岁时,袁世凯就曾作诗表露出亡清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