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以茶治边,一段桃色丑闻引发整个茶寨被烧

雍正年间,来自石屏的刘汉成跟随着同乡人的脚步南迁来到易武茶山,看着云遮雾罩的山野间自然生长的野茶树,他相信闯出一番大好事业的“天时和地利”已经具备 。他不仅仅满足于像他的许多同乡一样开辟万亩茶园,他还引进了全新的制茶工艺,让原本“粗制”的茶叶制成了“真正的”普洱茶,也就是至今都为大家所熟悉的“元宝茶” 。他还创立了易武地区最早的茶庄“同庆号”,并且发展为业界翘楚 。
故事很简单,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励志经历,而是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在西南地区南迁并且扎根的时代缩影 。带活的除了普洱茶贡茶,更有马帮、清朝以来愈加繁盛的茶马贸易、独特的茶文化……然而,在当地的许多少数民族的记忆中,诸葛亮才是最早在当地种茶制茶的汉族外来人口 。
公元225年,蜀国攻吴失败,南中诸郡(相当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 。)叛乱三年未平,诸葛亮亲自率兵分三路南征 。一方面以武力震服,一方面以安抚为主要战略,七擒孟获平乱 。为了巩固政权,将南中地区进一步的郡县化,在滇南地区增设雍乡(今镇康)、永寿(耿马)和南涪(今景洪),将原本的五郡扩展为七郡 。
相传,茶叶的种植和栽培方式据说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入的 。当时诸葛亮将永昌地区的濮民迁移到建宁、云南二郡,还教会当地的少数民族以及移民如何在山区种植大叶种茶、饮茶 。不仅如此,还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发展生产、防瘴气、种水稻,怀柔西南诸夷,当地不仅将大茶树叫做“孔明树”,古茶山称作“孔明山”,更是将他奉为“茶祖” 。在原思茅地区,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孔明 。
甚至在有的传说中,云南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茶山就是当时南征时“丢落”的一支队伍,地名的发音逐渐演变为了“攸乐” 。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牵强,却也并非毫无根据 。尽管在史籍中没有直接的记载,不过自宋朝以来,一些博物志和方志中都曾提及此事,因此诸葛亮“以茶治边”并且将茶叶传入此地的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
如果诸葛亮把茶叶引进到云南地区是给了普洱茶一个很传奇的开始,那么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普洱茶就与清朝年间的移民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过,这段历史要从一次茶山动乱说起 。
雍正六年,几个江西籍的茶商到云南六大茶山之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去购买茶叶,借宿在一个叫麻布朋的当地人家中 。然而其中随行的一人勾引麻布朋的妻子与之通奸,事情败露之后,麻布朋杀死了妻子和这个商人,顺带还引出了“商民盘剥生事”等负面影响很大的事情,激化了“土客矛盾” 。而这几个商人不但不思悔过,还联名向省府诬告麻布朋“劫商害民” 。
当时这里还没有彻底实行改土归流,六大茶山仍然是车里宣慰司的下辖之地,因此清政府接到状子也要与这些地方土司交涉 。管理莽枝山的大土司刀正彦有心庇护麻布朋,所以既没有处置他,也没有理会清政府,却留下了“叛乱”的口实 。清政府借机在当地实施改土归流的政策 。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下令清军进山平叛,许多的茶寨都被烧毁,尽管一年后动乱以刀正彦与麻布朋均被斩首而结束,茶山却也就此衰败 。
为了进一步管理西南地域,清政府不仅把茶叶统一纳入到朝廷的管理中,同时还决定将“新旧商民悉数驱逐”,明文规定“汉民不许入境盘居,逗留或复入者,俱枷责押回 。”而当地的很多矛盾并没有因为普洱府的设立而消失,到了雍正十年的时候,茶山里还有山民起义反抗政府 。直到乾隆初年,这些动荡才真正被平息下去,山里却已经是“户口寥寥”,到了乾隆年间,本地的少数民族逃的逃,散的散,人数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茶园全都荒废 。这样潦倒的局面,客观上也给之后汉族移民的迁入提供了契机,还出现了古代地方级别的“工作居住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