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大千古之谜:历史上的关羽死得蹊跷!( 八 )


徐晃在大队援军到达之前,也不敢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与关羽决战,但是也不愿意干坐着 。徐晃打算先取得郾城,把关羽的前锋击退 。他并没有强攻郾城,而是假装在郾城的南边挖一条深沟,截断关羽前锋的退路 。关羽的前锋兵力并不多,如果不依靠城防,而跟徐晃军硬碰硬的话,根本不是对手 。而且前锋的作用只是阻挡一下北方来救援的魏军,他们生怕被截断后路,孤立无援,所以只有放火烧掉军营撤退了 。就这样,徐晃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郾城 。
此时战役的形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孙权违盟,欲袭关羽身后;董昭建议曹操把孙权违盟的消息传播开来,最好能迫使关羽退兵,与孙权互斗 。曹操接受了董昭的建议,命令徐晃把孙权写给曹操的投降密信复抄多份,用弓箭分别射到关羽的军营和被关羽围困的曹仁军营中 。
董昭此人不愧是一流谋士,他的计策很快就收到了良好效果,曹仁的军队看到了破敌的希望,士气大振;而关羽在得到后方被偷袭的消息,也开始犹豫,是否应该撤军 。
此后的局势逐渐对徐晃有利,而关羽却不甘心就此撤军,依然打算顽抗到底 。他没有想到江陵、公安会不战而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吕蒙拿下 。
徐晃得到了郾城,以郾城为大本营,分东西两翼,继续向前推进,直逼关羽军营,直至与关羽用鹿角木做成的防御工事相距居然只有三丈的距离!一丈是十尺,而西汉时一尺仅为0.231米,并不是现在的三尺一米 。这样换算下来,徐晃的军营距离关羽前部的鹿角围仅有不到7米的距离,简直是近在咫尺,这样也有利于徐晃用弓箭把孙权的密信射入关羽的军营和曹仁的军营 。
八、攻曹仁,再次中箭,险些落马 。
赤壁过后,魏国上下士气低落,曹操却选择把曹仁留守襄阳,在缺兵少将,军心低下的情况下,仍然没有令荆北陷落,更是在南郡令周瑜中箭,周瑜这一代明帅之死,直接原因就是曹仁的铁壁防守在关羽最顶锋之制,曹操都想迁都,曹仁却依然在樊城力拒蜀军,纹丝不动,最终等到了吴国的围魏求赵 。关羽之死,在于其骄傲自大,看不起马超,不屑陆逊,所以,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完美,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久攻不下曹仁,无法回防 。襄阳城在赤壁过后十年,魏国低潮时期,蜀兵远多于魏兵的情况下,一直没有陷落,这正是曹仁比关羽强大的最好证明 。能令吴,蜀两国二把手直接致死的,唯大将军,魏忠侯,曹子孝已 。
九、丢荆州,没处落脚,四处乱串 。
“大意失荆州”的三国故事耳熟能详 。人们通常认为,关羽是因为大意而丢失了荆州,实则不然,荆州的丢失决非关羽一时之疏忽,而是他“狂傲”的性格造成的 。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同志”,关羽狂傲到了几乎忽视了所有人存在的程度,这样的唯我独尊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羽的失败是自捣坟墓,几乎是从他单独掌管荆州的那一刻起,他就已悄悄抡起了挖掘自己坟茔的“镢头” 。也就是说,注定的失败早晚会到来 。
“称万人敌,为世虎臣 。然刚而自矜 。”这是《三国志》中对关羽性格的精辟总结,作为大哥的刘备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殚精竭虑“借到”荆州后,在派谁驻守这个战略要地时,刘备颇费踌躇,最后才定下由诸葛亮和关羽联袂共守 。后来,由于身边忠实干将庞统不幸命殒落凤坡,刘备不得不将诸葛亮调至西川 。这样,驻防荆州的重任自然全部落到了关羽身上 。少了诸葛亮的监控,无形中让关羽成了脱缰的“赤兔马”,更是天马行空了,骄横之气只能是有增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