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大千古之谜:历史上的关羽死得蹊跷!( 十 )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 。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认为很难与关羽抗衡,不过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 。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还有驻军 。徐晃于是扬言将进攻围头,却秘密攻打四冢 。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 。关羽在堑壕前围有十重鹿角,徐晃追击关羽,二人都进入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包围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杀死,关羽于是撤围退走,然而关羽的船只仍据守沔水,去襄阳的路隔绝不通 。
而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 。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 。
此时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 。回师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在城中各种游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 。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对待超过以前,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 。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 。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 。公元260年(景耀三年)九月,蜀汉后主刘禅(shàn)在追谥几位重要大臣时,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
关羽因为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丢了性命,还连累哥哥刘备,紧接着刘备以为兄弟关羽报仇为名,发动了一声战争,而结果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这就是夷陵之战 。
我们来看一下战争背景:关羽死于麦城,荆州易主 。刘备欲讨伐东吴,遭大臣反对,关羽死后一个月,曹操也去世 。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称帝,东汉灭亡,第二年四月,刘备也称帝,国号“汉”,意为继承汉统 。同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蜀汉精锐对东吴发动了荆州战役 。
而战争的经过更是堪称刘备一生的耻辱之战 。
孙权袭荆州之后,吕蒙等大将一年之内相继病死故 。荆州才刚刚拿下来,人心不稳 。为此,孙权将首都从建业迁到了夏口的南面,在那里新建了一坐城,以“以武昌国”之意,定名为武昌(这也是现在武昌地名的由来,不过当时的武昌不在现在的武汉市,而是在武汉南面的鄂州市 。明朝时,鄂州和武昌的地名对调,变成了现在的格局) 。孙权迁都武昌时,很多在建业过惯了日子的大臣都不愿意来,他们喊出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口号,坚决反对迁都 。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拧过孙权,在事后看来,孙权的此举确实高明,至少他在荆州最混乱的时候稳定了局面,为东吴保住了这个西线的战略基地 。当刘备盛怒之下举国来攻时,孙权已经在荆州布署了一年的准备,东吴精锐兵马都在荆州,而且粮草充足,拥有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 。刘备在出征前派人写战术大骂孙权一顿,孙权不希望大战的爆发,说白了还是怕自己会吃亏,于是向刘备“遣书请和”,结果被刘备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孙权应战,派陆逊为都督,总领三军 。为防止两面受敌,孙权他果断的决定向魏“称臣”,真可谓是能屈能伸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