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为什么中原及其周边区域就像个大染缸?( 二 )


尽管吕纂、吕弘流着泪对吕光表示“不敢有二心”,但在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武力决定一切,庶出身份挡不住吕纂那颗觊觎权力之心,何况他位高望重,手握兵权,而且,还有个同命相怜的弟弟吕弘给他撑腰 。
果然,吕光一死,吕纂就有些按捺不住了,哭丧时心不在焉,顷刻而出,“光卒 。绍秘不发丧,纂排阁入器,尽哀而出 。绍惧,以位让之” 。吕绍见吕纂行为异常,意识到吕纂可能有非常行动,主动表示要把天王之位让给吕纂,“兄功高年长,宜承大统” 。吕纂不是不想上位,因当时尚未筹划完备,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假惺惺地拒绝,“绍固让,纂不许”(见《资治通鉴》),吕绍再三相让,吕纂仍不答应 。
吕绍生性胆小软弱,而吕纂素来刚猛强势,后凉的嫡庶之争在所难免,情形对吕绍非常不利 。吕绍的侄子吕超,担心吕纂将不利于吕绍,苦口婆心地建议吕绍,小心提防吕纂,称吕纂:“临丧不安,步高视远,必有异志,宜早除之”,吕绍表示:“先帝言犹在耳,奈何弃之 。吾以弱年,负荷大任,方赖二兄以宁家国,纵其图我,我视死如归,终不忍有些意也”,吕绍宁死,也不肯做对不起吕光临终前再三嘱咐的事情 。几天之后,“纂见绍于湛露堂;超执刀侍侧,目纂请收之,绍弗许”(见《资治通鉴》),吕纂独身一人拜见吕绍,站在吕纂一旁的吕超想趁机杀掉吕纂,于是给吕绍使眼色要对吕纂下手,吕绍没有应允,失去了除掉吕纂的绝佳时机 。
吕绍能谨记吕光遗言,而吕纂和吕弘却不以为然,特别是吕弘曾因吕绍的出现,而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对吕绍更是有切齿之很 。一个想夺权,一个想报复,吕纂和吕弘狼狈为奸,一拍即合,决定发动政变,武力篡位 。吕绍即位当月的一天夜里,吕纂、吕弘趁皇宫守备空虚,分别率领部众攻打广夏门和洪范门,守宫将士难以抵挡,破门在即 。见势不妙,吕绍这才意识到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于是,派吕开率领禁兵在端门拒敌,吕超也率领二千士卒前来救驾,试图镇压吕纂、吕弘叛乱,结果,未能奏效,宫门失守 。大势已去,吕绍料定吕纂、吕弘不会对自己手下留情,于“登紫阁自杀”(见《晋书》),一代帝王竟落得如此下场 。
吕绍死后,吕纂即位,废黜吕绍的天王名号,只给了他一个“隐王”的谥号,虽非恶谥,足见其贬 。其实,吕绍的命运早在被立为太子之时,就已经悄悄注定了,这不能不说是吕光坚持立嫡以长,酝酿的恶果 。吕绍虽为嫡子,“以正嫡有常,猥居元首”(见《晋书》),但他“才非拨乱”,且“临机不断”,能否当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尚且有嫌,根本不足以应劲敌、成大事,最终,被吕纂、吕弘这两个有狼子野心的庶兄“违先帝遗命而废之” 。吕绍字永业,可见吕光对他寄予了多大期望,可惜他立业不足一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