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初大学士刘墉的显赫家族父子均为宰相( 二 )


刘墉:为官一任 , 造福一方
刘墉 , 字崇如 , 刘统勋长子 , 也是著名的清官 。以他为原型改编的影视作品 , 让“刘罗锅”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 , 在乾隆朝先后任知府、巡抚、左都御史、尚书、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 。在嘉庆朝 , 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传国玉玺及协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庆帝倚重 , 成为大学士兼太子少保 , 有“定册元老”之称 , 权力和地位居汉臣之首 。
刘墉数十年宦海生涯并不平坦 , 经历了几次起伏升降 。他受其父教导 , 一生清正廉洁 , 勤于政事 , 为官一任 , 造福一方 。比如 , 在安徽和江苏学政任上改革教学与考试陋习 , 改变不良学风;在太原清理陈年旧案 , 充实地方仓储 , 受到百姓赞扬;在江宁因为公正清廉 , 断案明察秋毫 , 老百姓称之为“包龙图” , 风行一时的话本《刘公案》就是根据他任江宁知府时的事迹编写的;在湖南巡抚任内 , 他又盘查仓库 , 修缮城池 , 开采铜矿 , 救济灾民 , 革除陋习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 刘墉受命与和珅等共同查处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 。国泰与和珅交情很深 , 刘墉到时 , 他早已做好应对准备 。刘墉等人查验历城库房 , 发现库银并不短缺 , 但细心的刘墉从银两颜色型号不一中发现了疑点 , 深入调查后 , 得知是国泰借商号银两凑数对付 。刘墉随即贴出告示 , 要求各商号不得借给官府银两 , 如果借出即行收回 , 否则全部充公 。由此一来 , 官府库银顿时清空 , 国泰只好认罪 。在乾隆帝支持下 , 刘墉一查到底 , 国泰等首犯俱被处死 , 向他们行贿的官员被撤职查办 , 成为当时震动官场的一件大案 。
乾隆晚年权臣当道 , 刘墉在担任南书房行走后 , 就很少发表尖锐意见 , 以明哲保身 。这与他吸取了以往政治斗争的教训有关 , 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作风并未改变 。在嘉庆元年(1796年)禅位大典上 , 乾隆帝未带传国玉玺 , 传玺给新君嘉庆帝的仪式难以进行 , 在场的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帝 , 不敢向其明言 , 只有刘墉挺身而出 , 向乾隆帝追回玉玺 。
刘氏家族:重视教育 , 诗书传家
从康熙至嘉庆年间 , 诸城刘氏共有14人做过知县以上官员 , 多有政绩 , 赢得所治地方百姓的爱戴 , 也为刘氏望族留下很好的名声 。
刘家的兴旺发达 , 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刘氏家族对后人灌输“一曰德行 , 二曰学问 , 三曰功业” , 族人为官者多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 。刘统勋先人刘棨 , 身为四品官竟然无盘缠回乡奔丧 , 后变卖家乡田产 , 才为母发丧 。刘统勋久居相位 , 不置田产 , 有世交之谊的朋友赠给其银两 , 也全部分给贫困乡亲 。刘墉历来俭朴 , 赴太原上任时写有“帽破衣残到太原 , 故人犹作旧时看”的诗句 。这与乾隆末年的奢华之风形成了鲜明对照 。刘镮之做到户部尚书 , 也是十分俭朴 , 其诗有“家因俸薄贫无补 , 诗为官闲格益清”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