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末代皇帝溥仪如何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

导读:1918年的北京 , 在各色人物尽情表演的大舞台上 , 有一个小孩子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他时常骑着自行车 , 在锯掉门槛的巨大庭院里转来转去 。他就是躲在紫禁城里的清逊帝溥仪 。溥仪的确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他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 , 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当了三次“皇帝”的人 。
溥仪第二次当皇帝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 。当年 , 张勋率领“辫子兵”气势汹汹地进入北京城 , 到处叫嚣着“奉还大政” 。那时 , 北京满大街嚷嚷着“大清复辟啦” , 穿着清朝袍褂的前清遗老遗少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 , 脑袋后面拖着已经消失了好几年的辫子——那是他们不失时机地赶到店铺里订做的 。而一度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内 , 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
在小皇帝的心里无疑盼望着复辟的成功 。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张勋的“辫子兵”与段祺瑞的军队打仗时 , 有太监告诉溥仪说 , 宫里供着的关帝显灵了 , 昨天晚上帮助张勋的军队打仗 , 关帝的坐骑赤兔马都跑出汗来了 。溥仪急忙去看 , 说是不是真的 。
可是 , 12岁的溥仪跟着太妃、王公、师傅、太监们高兴了没几天 , 形势就变了 。段祺瑞重新执政 , “辫子将军”张勋和他那支怪模怪样的军队终于被赶了出去 。经历过这次复辟的溥仪虽然还未成年 , 但他也从失败的痛苦中感受到一丝希望:看来天下渴望复辟者大有人在 , 他重新登上皇位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溥仪怀着对祖先的无限崇敬痛下决心 , 一定要把辛亥革命夺走的东西再夺回来!
对紫禁城里的人来说 , 1918年并不存在 , 他们称其为“宣统十年” 。他们也并不关心在那高高的宫墙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 , 心中所想的就是两个字“复辟” 。然而 , 高墙外面的变化却正在发生着 。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在闹个不停,各路军阀打打杀杀,北京的政权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 。溥仪在一天天长大,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 。他很清楚,形势如此复杂,与其这样被动地熬日子,何不想办法去找洋人帮帮忙?再有势力的军阀,也得怕洋人! 因此,溥仪一心一意想出洋 。
【揭秘:末代皇帝溥仪如何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然而他知道,有那一大帮王公大臣的反对,想走出宫去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摇大摆地出洋了 。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与弟弟溥杰合谋,把宫里最好最值钱的东西以赏赐溥杰为名, 运出去存到在天津租界的房子里,以备将来逃出王宫时可充作经费 。但不知是谁连夜放了一把火,把存放宝物的建福宫统统烧了个干净 。其实在溥仪的内心深处,也许巴不得这把火再烧得大些,能给他烧出一条逃亡的道路,因为此时被高墙环绕的紫禁城,在他眼里已无异于一座监狱 。他没有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
1924 年10 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第一个行动,就是驱除满清小朝廷出宫 。11 月5 日早晨,北京警备区总司令鹿钟麟等人带领军警进入紫禁城,把皇宫与外界相连的电话线统统切断,然后直奔储秀宫,找到了正在与“皇后”婉容吃水果的溥仪,限令他3小时之内出宫 。溥仪狼狈地迁出了皇宫,回到他的老家——原先的醇亲王府去了 。冯玉祥的行动,在客观上倒是为溥仪第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创造了机会 。刚刚出宫时的溥仪,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 。在他身边的人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主意 。表面看,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顺应形势,放弃帝王尊号,老老实实当个蛮有些积蓄的普通老百姓;他还可以寄希望于支持自己的军阀,指望他们掌握政权之后,恭恭敬敬地把自己请回紫禁城去;他也可以按照原来的想法,“借外力谋恢复”,出洋争取外国势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