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历史上真的有法海吗?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 。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 。法海禅师不仅以苦行著称,而且他还建寺度众,淡泊名利,成为禅宗史上受人尊崇的一代高僧 。
与一般高僧的出家经历不同,法海禅师是在父亲裴休指令下出家的 。裴休是虔诚的佛教信徒,高僧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 。他在亲近高僧,研读教典过程中,对佛教教理教义深有体悟 。裴休任宰相之后,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封为翰林 。
裴休不希望儿子过早涉足仕途,想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来磨练裴文德的心性修养,以磨灭他的娇气与傲气 。一个偶然的机缘,裴休决定将儿子裴文德送到沩山(今湖南宁乡县)密印寺,跟从当时著名禅门高僧,沩仰宗的创始人灵祐禅师出家 。由于裴休宰相在任湖南刺史时,常亲近灵祐禅师,并长期护持密印道场 。因而,当裴休将儿子送到沩山密印寺后,灵祐禅师欣然答应将裴文德收下,不久为他取法号“法海” 。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历史上真的有法海吗?】
裴文德出家之初,灵祐禅师安排他做运水搬柴之类的苦差,以磨练他的傲气 。这位出家前为翰林的宰相之子,在起初为僧众挑水担柴时,因为记着父亲送他出家时的教诲,虽然劳作辛苦,还能忍受 。但是,灵祐禅师让他常年累月地挑水砍柴,他渐渐地便生起了烦恼,开始对这种艰苦的劳役产生了抱怨情绪 。每当干活时,他心中都充满了怨气 。但是,他又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只有暂时忍受这份身心的痛苦 。
一次,裴文德像往常一样为大众担水,以供食堂做饭用 。他来回几趟担水,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他不满地自言自语道:“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这时灵祐禅师正好从他身后经过,听到裴文德的抱怨之声,便微微一笑,也念了两首偈语回答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当时没有看到灵祐禅师在自己身后,他听到灵祐禅师充满禅机的偈语后,大为惭愧,从此收摄身心,甘心情愿为大众做各种劳役 。
在沩山密印寺,法海禅师并不因自己是宰相之子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严格依照出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他不仅严持戒律,坚持坐禅诵经,还奉行过午不食的佛制饮食制度 。在劳作和修道的同时,法海禅师还虚心跟从灵祐禅师习禅 。灵祐禅师常以禅宗机缘之语开启法海禅师的智慧 。在灵祐禅师的耳提面命下,法海禅师学修并进,深悟禅法精髓 。
在寺院经过多年的劳役苦行生活之后,为了能够深入经藏,研读三藏教典,法海禅师决定,放下万缘,闭关三年,专心参禅阅藏 。在三年的闭关生活中,法海禅师心无旁骛地读诵藏经,坐禅习定,书写经文,每天沉浸在禅悦之中 。三年闭关结束,法海禅师不仅完全通达三藏教理,而且修证水平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跟随灵祐禅师修学多年之后,在灵祐禅师的建议下,法海禅师决定外出参学,寻求禅法的真谛 。
离开沩山密印寺之后,法海禅师来到东晋高僧慧远大师住锡过的庐山道场参学修道 。在庐山,法海禅师效仿前辈高僧的苦行方式,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每以禅观度日 。法海禅师常以苦行作为修道日课,同参道友因而称他为“裴头陀” 。在庐山修道多年之后,法海禅师来到镇江氏俘山(今金山)的泽心寺修禅 。法海禅师见到泽心寺殿宇倾颓,杂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法海禅师发愿修复这一古刹,为僧众提供安心办道的修行道场 。为了表达对修复古刹的决心,法海禅师还于佛前燃指供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