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大将太史慈?三国大将太史慈简介

对于太史慈这个人物 , 争论不多 , 他于历史舞台出现时间亦不长 , 虽然曾担任一地诸侯 , 却未在重要战役中出现 , 也没有影响到历史进程 , 故而容易被人淡忘 。
其历史身份
在《三国志·吴书》中 , 太史慈是与刘繇、士燮同传 , 而未并入江东前期将领“十二虎臣”传中 , 其主要原因就是太史慈曾经做为刘繇的“余党”和孙策展开作战 , 与刘繇、华歆、王朗、陆康、祖郎等人一样 , 都是战败后才投奔孙策的 , 并且太史慈于公元206年病卒于建昌 , 在东吴建立政权的几场大战中均未来得及表现 , 再加上陈寿对于这位“信义笃烈 , 有古人之分”的义士可能比较偏爱 , 于是就将其列于诸侯列传之中 , 以彰其显 。
不过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 子义似乎经常被人遗忘 , 就连日本KOIE公司在设计游戏“三国无双5”时 , 对于“太史慈传”的剧情就作了修饰 , 说太史慈只有对孙策的缅怀 , 由于孙策和他共同的“以升于天子阶堂”的梦想破灭之后 , 就孤独地离去了 。城楼上 , 孙权领着甘宁、吕蒙、陆逊、周泰等人庆贺胜利时 , 子义却选择了默默地飘落 , 就像秋天的叶 , 已不再是惹人艳羡的红 , 而是漂于大地的枯 。情景颇为感人 , 并且道出了太史慈和孙权的政治思想的偏差 , 一个怀汉臣之心(和孙策、周瑜略似) , 一个有称帝之意(受鲁肃、吕蒙影响) , 故而分道扬镳 。虽然不符合史实的走势 , 但其心理描写敢于突破 , 又很生动 , 感染人心 , 值得赞述 。
【如何客观评价大将太史慈?三国大将太史慈简介】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 , 应头顶蓝天 , 脚踏大地 , 生得其名 , 死得其所 , 我认为 , 太史慈就是对“男子汉”、“义士”等名词的最好诠释 。相对于子义 , 蜀国的关羽、赵云 , 魏国的张辽、徐晃 , 都是这一类人 , 他们为人壮勇 , 重信义、轻财利 , 忠君爱国、不顾生死 , 重友情、重承诺、重节义 , 光明磊落、大义凛然 , 符合中华民族男子的道德审美要求 ,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
救孔融是出于孔融本身的仁善德义以及他对自己母亲的细心照顾 , 可以看出太史慈既有孝心 , 又能明辨是非 , 在那个时代 , “孝”字是很被看重的 , 属于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 仅列于“忠”之后 , 这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太史慈之于救孔融不仅出于“孝”来应顺母亲 , 而是真心认识到孔融的德义 。孔融是孔子之后 , 遵循儒家“仁义” , 又乃一时名士 , “当时豪俊皆不能及” , 做为有着忠心报国、仁义为先思想的太史慈必然对他十分敬重 , 在与其“未尝相见”的前提下 , 还是毅然选择了相助于他 , 并且进行到底 。
太史慈当时只不过是个避难于北方的旧官 , 无权力、无兵马 , 自然是独自一人前去 , 这便有了“太史慈单骑救北海”的故事 。后因兵微将寡 , 太史慈又主动自荐去请刘备助阵 。此番为了一个“义”字前来报恩的太史慈却遭到了孔融的怀疑 , 认为子义觉得形势严峻 , 会趁此机会逃走 , 这真是小人之心 , 太史慈说“昔府君倾意於老母 , 老母感遇 , 遣慈赴府君之急 , 固以慈有可取 , 而来必有益也 。今众人言不可 , 慈亦言不可 , 岂府君爱顾之义 , 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 , 愿府君无疑 。”不仅没有逃走 , 而且真的请来了刘玄德 , 解了北海之围 。在劝说刘备救援时 , 太史慈的“仁义”其实已经大于了刘备的“仁义” , 相信许多读者都能够看得出来 , 这里便不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