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大将太史慈?三国大将太史慈简介( 二 )


经过这次短暂的相处 , 对于孔融此人 , 太史慈深感到他非真正的“明主” , 无论孔融此时有多认识到太史慈的为人 , 都无法挽回他那已冷的心 。在得知东莱名士刘繇此时已在江南为官时 , 又单骑下江南投奔 , 这才有了以后结识孙策的故事 。
最能表现太史慈信义的地方就在他和孙策的交手上 。在被孙策打败并俘虏之后 , 孙策义释太史慈 , 不仅与其重温旧事 , 敬爱有加 , 而且向他提出了“同升天子之阶”的想法 , 这一点是我猜想的 , 因为从太史慈临死时的话来分析 , 太史慈之所以发出“丈夫生世 , 当带七尺之剑 , 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 , 奈何而死乎?”的遗言 , 主要来源于孙策当年的政治思想的感化或者说是同化 。孙坚、孙策早期拥兵也好 , 占地也好 , 都有着“勤王”的思想成分 , 所以孙坚才会努力伐董 , 并“私藏”玉玺 , 等待能亲手交还汉帝 , 达到“升天子之阶”的目的 , 而孙策“阴袭许”主要也是为了“升天子之阶以尊天子” , 都有强烈的勤王思想在里面 , 太史慈忠君思想比较严重 , 所以听到孙策的肺腑之言后 , 很有感触 , 又见他“英气杰济 , 猛锐冠世” , 并且用兵如神 , 屡次不是其人对手 , 再加上他对自己有惺惺相惜的感情在里面 , 最终对其佩服有加 , 真心投奔 。
然后两人约定日子 , 太史慈说在两个月内安抚刘繇余众 , 率兵归还 , 孙策深信不疑 , 在手下将士纷纷不信的情况下 , 说出了“其心有士谟 , 志经道义 , 贵重然诺 , 一以意许知己 , 死亡不相负 , 诸君勿复忧也”的赞誉 , 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评价 。“一以意许知己 , 死亡不相负” , 这几个字尤其强烈 , 蜀汉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这种“以知己相投奔”的关系 , 最后才会有“千里寻兄”以及“当阳救主”的故事 。
历代名士对太史慈的评价
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 , 有古人之风 。”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
刘繇:“我若用子义 , 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吴历》:“(孙)策曰:‘太史子义 , 青州名士 , 以信义为先 , 终不欺策 。’”
《江表传》:“(孙)策曰:‘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 , 然非纵横之人 。其心有士谟 , 志经道义 , 贵重然诺 , 一以意许知己 , 死亡不相负 。’”
《宋书·刘敬宣传》:“人之相知 , 岂可以一涂限 , 孔文举礼太史子义 , 夫岂有非之者邪!”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三国当汉、魏之际 , 英雄虎争 , 一时豪杰志义之士 , 礌礌落落 , 皆非后人所能冀 , 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