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的生平简介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 (一作仲达 、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 。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 。入唐,任国子监祭酒 。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
建德六年(574年),孔颖达出生 。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的生平简介】581年,孔颖达8岁,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隋文帝初年颇重儒术,"超抉奇隽,厚赏诸儒",自京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 。"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被史书称为:"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孔颖达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正规学习的轨道 。因悟性特佳而"日诵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年长一些后,尤其明悉服虔所注《左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还兼善历算之学,亦长于解属文 。
孔颖达同郡人刘焯名重海内,孔颖达造访时,刘焯一开始不不以礼相待,但一经孔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于是改容敬之 。孔颖达坚决辞归,刘焯坚决要留孔颖达,孔颖达谢绝了 。回家之后,孔颖达以教育授人知识为务 。
大业初年,孔颖达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 。后来,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与天下大儒辨论,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 。由于当时孔颖达年少,"先辈宿儒"对比不上他而心怀羞耻,于是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孔颖达,幸得杨玄感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孔颖达幸免于难 。之后,孔颖达补官位空缺而成为太学助教 。因为隋末战乱而避乱于武牢,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时,引孔颖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
武德九年(626年),孔颖达被擢授国子博士 。贞观初年,孔颖达被封为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 。当时唐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忠言因而备受亲待 。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说:"《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道:"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 。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己之虽有,其状若无 。己之虽实,其容若虚 。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 。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 。《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唐太宗对孔颖达的回答十分赞许 。
贞观六年(632年),累计除去旧职而任国子司业 。一年多以后,升迁太子右庶子,仍兼任国子司业 。与许多儒官议历及明堂,他们都赞同孔颖达之说 。又与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
十一年(637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都谘决之 。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 。庶人承乾让孔颖达撰《孝经义疏》,孔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唐太宗因为颖达曾多次匡谏太子,于是赏赐孔颖达与左庶子于志宁各黄金一斤、绢百匹 。
十二年(638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