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 , 年去岁来 , 应折柔条过千尺 。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 , 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 , 半篙波暖 , 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 , 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 , 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 , 似梦里 , 泪暗滴 。
赏析鉴赏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 , 内容却不是咏柳 , 而是伤别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 所以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 ,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 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 , 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 , 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
“柳阴直 , 烟里丝丝弄碧 。”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 , 日悬中天 , 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 , 此其一 。长堤之上 , 柳树成行 , 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 , 划出一道直线 , 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 , 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 , 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 , 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
【周邦彦《兰陵王middo;柳》诗词赏析】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 , 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 , 曾见几番 , 拂水飘绵送行色 。”“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 , 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 , 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 , 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 , 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 , 那欲归不得的倦客 , 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
接着 , 词人撇开自己 , 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 , 年去岁来 , 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 , 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 , 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 , 在长亭路上 , 年复一年 , 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 , 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挚 , 耐人寻味 。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 , 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 。“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 。那“寻”字 , 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 。“踪迹” , 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闲寻旧踪迹” , 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 , 词人忙着和人告别 , 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 , 周围静了下来 , 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 , 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 。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 , 亲友到月台上送别 , 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 。等车开动以后 , 坐在车上静下心来 , 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 。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此时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 , 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 , 恐不妥 。眼前如是“灯照离席” , 已到夜晚 , 后面又说“斜阳冉冉” , 时间就接不上 。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 。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 , 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 , 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此情此景难以忘怀 。这里的“又”字说明 , 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 , 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 ,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 旧时风俗 , 寒食这天禁火 , 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 , 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岁月匆匆 , 别期已至了 。
- 晏几道《少年游middo;离多最是》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袁枚《马嵬》赏析
- 《贻郑昌图》是谁?写的是什么内容?
- 【秋胡行】是谁写的?《秋胡行》原文,注释
- 许浑《谢亭送别》诗词赏析
- 《泛舟入后溪》唐代诗人羊士谔,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 郑板桥《念奴娇金陵怀古其六:长干里》的诗作赏析
- 张籍《没蕃故人》全诗鉴赏
- 袁枚《随园记》赏析
- 王冕的《墨萱图middo;其一》诗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