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 。
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 , 江南游子 。
把吴钩看了 , 栏干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 。
休说鲈鱼堪脍 ,
尽西风 ,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 怕应羞见 , 刘郎才气 。
可惜流年 , 忧愁风雨 ,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
【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 却投闲置散 , 作一个建康通判 , 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 , 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 , 下临秦淮 , 尽观赏之胜 。”
这首词 ,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 , 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 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 ,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 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 , 辽远空阔 , 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 , 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 , 天水交溶气象阔大 , 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 , 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 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 ” , 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 ” , 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 只有秋季 , 天高气爽 , 才可能极目远望 , 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
下面“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三句 ,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 , 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 ,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 景色算上美景 , 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 :“似将青螺髻 , 撒在明月中 ” ,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 ) , 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 , 虽见壮美的远山 , 但愁却有增无减 , 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 , 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 , 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 , 可以意会得到 。
北望是江淮前线 , 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 , 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 , 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 , 志士不得其位 , 即思进取 , 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 ,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 , 一写内心的担负 , 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 , 是纯粹写景 , 至“献愁供恨”三句 , 已进了一步 , 点出“愁”、“恨”两字 , 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 , 由客观而及主观 , 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 , 夕阳快要西沉 ,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 , 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 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 , 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晏殊《破阵子middo;春景》赏析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 《红梅》宋代王十朋所作的诗,注释翻译赏析
- 《满宫花middo;雪霏霏》五代魏承班,原文注释赏析
- 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 苏辙《水调歌头middo;徐州中秋》赏析
- 晏殊《蝶恋花middo;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江陵愁望有寄》赏析
-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赏析
- 《易经》中最重要的几个句子,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