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起历史上的盛世总是说汉唐而不说两宋?

兰州晨报:宋季作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性” , 依你分析 , 为何中国未能在此阶段实现近代化?
吴钩:许多汉学家都相信 , 宋代中国出现了近代化的转型 。但为什么这个近代化的进程并没有落地生根 , 以致到了19世纪下半叶 , 中国的近代转型还要显得那么艰辛、一波三折?
我曾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序文中简单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我认为 , 是因为“唐宋变革”所代表的近代化进程在南宋灭亡之后被中断了 , 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倒退 。元朝征服者从草原带入的制度具有明显的中世纪色彩 , 比如宵禁的制度、驱口(奴隶)制度 , 主奴关系的君臣定位 , 这些制度的推行 , 意味着“唐宋变革”开启的近代化方向发生了逆转 。
而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 由于严重缺乏立国者的创制智慧 , 几乎全盘继承了元制 , 同时 , 元制中保留下来的具有近代性的表现 , 却被朱元璋坚决扔掉 , 比如重商主义的政策、对外开放的格局与宽纵的统治 。朱元璋的洪武型体制 , 是希望将中国建成一个中世纪式的大农村 , 而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 。
兰州晨报:宋的部分先进性 , 比如商贸方面的“时估”制度等 , 其实在唐已初露端倪 , 如何看唐宋间的继承关系?
吴钩:唐代是有“时估”的制度 , 但唐代的“时估”制度 , 是指每旬由政府任命的市令对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作出评估 , 根据商品质量的优劣定下上、中、下三等时价 。简单来说是 , 是政府定价机制 。
宋的“时估”呢 , 是每旬的最后一天 , 开封府与天下各州县召集当地各行铺户 , 评估下一旬的商品销售价格 , 并登记成表格 , 然后逐级上报 , 最后汇总于三司存档 。是市场定价 。可以说 , 宋朝的许多制度是建立在唐朝旧制的基础上的 , 但又不是照搬 , 而是旧瓶装新酒 , 朝着近代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
这就是文明的积累演进 。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 , 宋朝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 , 比如从唐代的“飞钱”孕育出宋代发达的商业信用 , 瓦解于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经出现松动 , 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也是继承自唐朝设施 。“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 , 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 。
兰州晨报:在我们的普通认知中 , 提及历史上的盛世往往是汉唐 , 而宋较少提及 , 这是为何?在学界是怎样一种评价?
吴钩:研究宋史的张邦炜教授曾经感慨说:“从前人们往往一提到汉朝、唐朝 , 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讲到宋代 , 就贬就抑:积贫积弱 。”其实何止是“从前” , 直至今日 ,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 宋朝仍然被当成是一个窝囊的王朝 。而日本与欧美的汉学家对宋代却不吝于赞美 , 评价非常之高 。这确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
中国人看待中国历史 , 往往摆脱不了对国运的关注 , 因而影响及情感的取舍 。这应该是晚清以来饱受列强欺负的历史以及受“帝国主义”历史叙述影响的后遗症 。而海外学者则能够保以超然的心态去评估一个王朝的文明表现 。正是从文明的角度 , 他们发现了宋朝的诸多了不起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