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middo;格里格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点

a小调钢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具备格里格音乐的一切魅力,诸如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 。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作者本身就是钢琴高手,因此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的性能,形成了十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风格,在钢琴技巧上则接近李斯特 。本曲虽然在曲式方面因循传统,但在许多细微末节处,却有各种新颖的创意,在第三乐章内更可以看到相当自由的发展 。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的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中苍郁而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第纳维亚情调” 。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主奏钢琴一开始便活跃地将呈示部的轮廓完整地展现出来(片段1) 。接下来的主题清纯而朴实,富于北欧民谣情调,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是作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片段2),将格里格音乐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
◇第二乐章慢板,降D大调,3/8拍子,复合三段体 。第一段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柔和地奏出沉静的冥想性主题 。第二段由主奏钢琴以精细的华彩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后半段则愈加华丽与技巧化(片段3) 。不久,乐曲节奏由急速趋于平静,缓慢地逐渐消失 。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
◇第三乐章 加强的极中庸的快板,a小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 。主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片段4),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 。乐章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
培尔·金特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 。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 。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 。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
◆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晨景
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 。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 。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 。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片段1、片段2) 。
◇奥丝之死
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 。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 。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