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原因,背景,以及评价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 ,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以来 ,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 。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 , 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 。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 , 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 , 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 , 宣布图谶于天下 , 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 ,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 , 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 , 讨论五经异同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
历史背景
东汉初年 ,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 , 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 , 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 , 章句歧异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 , “宣布图谶于天下” , 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 。谶与纬连称 , 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 。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 , 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 , 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 , 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 。这样 , 圣经变成了天书 , 孔子就变成了神人 。
儒家思想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 , 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 , 汉武帝时期 , 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之议 , 罢黜百家 , 独崇儒术 , 经义为汉治法 , 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 。
但汉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 对当时有名的儒家学派 , 皆为其在大学设一讲座 , 谓之学官 。充学官者 , 并不只是《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然而 , 自此以后 , 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 , 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 越传越多 , 越传越繁琐 。《汉书·儒林传赞》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 开弟子员 , 设科射策 , 劝以官禄 。讫于元始 , 百有余年 , 传业者寝盛 , 支叶藩滋 ,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 大师众至千余人 , 盖利禄之路然也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 , 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 , 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况 , 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 , 萧望之等平奏其议 , 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方)奏议 , 这成了封建政权第一套完整的法典 。西汉末年 , 哀、平之际 , 儒家哲学内部发生经今 , 古文派之争 , 刘歆于皇家图书馆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被立为学官 。自此以后 , 经今、古文二派斗争激烈 , 你消我长 。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 , 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迷信东西结合起来 , 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 , 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 。谶与纬连称 , 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 。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 , 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 , 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 , 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 。这样 , 圣经变成了天书 , 孔子就变成了神人 。到了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 , 把西汉宣帝、东汉光武的法典和国教更加系统化 , 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