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原因,背景,以及评价( 二 )


处理方式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 , 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 , 依议郎杨终奏议 , 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 , 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 , 讨论五经异同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当年冬十一月壬戌 , 章帝邀集名儒、诸王集于白虎观 , 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代表皇帝发问 , 其后各家儒生加以讨论 , 形成共识后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 , 此后章帝再亲自决定对此答案是否满意 。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 , 会后 , 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 , 写成《白虎通义》四卷 。
把谶纬学说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 , 使儒学进一步神学化 , 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 。
【什么是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原因,背景,以及评价】会议成员
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 , 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 , 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 , 章帝亲自裁决 。这样考详同异 , 连月始罢 。此后 , 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 , 又称《白虎通义》 , 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 , 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 , 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 , 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 , 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
历史评价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  , 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 , 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 , 作《白虎议奏》 。” 清 曹寅 《哭东山修撰》诗:“辉煌白虎观 , 灭没青藜枝 。”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石经》:“汉灵帝时 , 立‘五经’石碑於白虎观  , 蔡邕等为之校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