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分析:天安门为什么成为国庆阅兵最佳地点?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将在天安门举行,这将是一件举国欢庆的大事儿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广场承载了多次大型的庆祝活动 。天安门也被作为一种标志,永远记录在了历史档案中 。那么,现在有这个一个有趣的问题,天安门为什么会在北京众多门牌中,脱颖而出,承载了多次重要的庆典活动呢?今天不妨与大家聊聊~
老北京们都知道,北京有句关于城门的俗话儿,叫“内九外七皇城四”,说的就是北京城内外进出的城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 。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 。“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门 。与最北边和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 。皇城四门指的是东有东安门(现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 。
这里重点提一下天安门 。明北京城外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的 。内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 。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即今天的天安门 。
天安门(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当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 。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 。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 。建国后,天安门又于1970年重修,即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
历史上,天安门多次成为帝王举行庆典活动的地点 。建国后,毛东在这里三次检阅了国庆阅兵 。当年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都把能到天安门前接受毛主席检阅作为最大的幸福,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部队的镜头也定格为亿万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 。1984年,邓小平在天安门主持国庆阅兵仪式 。欢快涌动的人海里,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 。这句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了当年阅兵的经典……
实际上,城门其实就是一组防御设施建筑的总称 。它包括城楼、瓮城、箭楼、闸楼这几部分 。到了清代,“前三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逐渐发展起来,这一带,尤其是正阳门一带,店铺林立,成为了清代北京最繁华的闹市区 。崇文门又叫“哈德门”,设有税关,买卖人多出入崇文门 。东便门则是由大运河运来的南方货物的集散地 。宣武门外有许多会馆,当时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门 。在前三门商业区中,还出现了以经营碑帖字画和印玺古玩为特色的琉璃厂文化街 。与此同时,南边的永定门业发展成为南城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门 。
北京的牌楼,亦称牌坊 。为高悬牌匾而建的纪念性或装饰性建筑物,常立于庙宇、陵墓、衙署、园林前或街道路口 。北京的牌楼按建筑材料分,有木牌楼、琉璃牌楼和石牌楼等;按规格分,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按用途分,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山门牌坊和街道牌坊等 。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千变万化,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诗·陈风·衡门》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所谓的“衡门”就是牌坊的前身 。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也相当于“门面”,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