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完《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张择端去向之谜

供职于徽宗的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 , 是宋代风俗画的顶峰之作 , 描绘宋代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无限繁荣的城市风光 。画中的“上河”即“汴河” , 是贯通汴京的运河 , 也是整个城市的命脉 , 张择端正是以此为主线来铺陈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
印象汴京——宋腔宋韵宋时风
这幅五米多长的巨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 从右至左依次为:市郊风景、汴河两岸、市内街道 。几个段落如同诗歌的起承转合一般 , 使得整幅画面具有跌宕起伏的韵律 。其中位于画面中段的河上虹桥便是整幅画的高潮——虹桥两侧摆摊叫卖的商贩和往来观景的游人熙熙攘攘 , 桥的中段乘轿和骑马的两队人马狭路相逢、互不相让 , 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成为汇聚目光的焦点 。
梁园遗梦——情窦初开的都市情怀
即使第一次看《清明上河图》 , 面对这座七朝古都的街市生活场景 , 也不会感觉很陌生 , 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 并没有900多年的距离 。虽然被时光雕刻过的老建筑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 , 愈来愈像是承载历史的城市雕塑 , 散发着厚重如磐石般的气息 , 但这座古城的格局与现代城市相比较并未发生位移 。所以 , 当我们由画面漫步进入北宋东京的古老街巷 , 悠闲地进出于街市中的大小店铺时 , 会有一种归乡的亲切感 。仿佛跨越了十个世纪 , 真正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送人赋予城市的浪漫情怀 , 抵达了“近代型”城市发端与形成的源头 。
清明上河图收藏概况
《清明上河图》最初是北宋内府的藏品 , 宋徽宗曾经接收了该图 , 提了画名 , 钤完印 , 将该图赏赐给了向家 , 向宗回将它著录在《向氏图画品论记》里 , 冠以“神品” 。宋徽宗为当朝画家题写画名是十分鲜见的 , 大概是符合宋徽宗评画的基本标准:“考画之等 , 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 , 笔墨高简为工 。”
张择端画完清明上河图后去了哪里
金军攻入汴京城后 , 北宋的宫廷画家去了哪里?一大部分画家逃难至临安(今浙江杭州) , 最后成为南宋的宫廷画家;一小部分逃往西蜀(今四川);另一大部分画家被金军带去北方 。不过 , 金代初期的内廷容纳不了这么多原北宋宫廷的画家 , 最终必然各自谋生 。
根据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下限(1110)的年龄在四十左右 , 北宋灭亡时 , 其年龄当在五十开外 。那么 , 张择端属于哪一部分宫廷画家呢?至少 , 他没有抵达临安 。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庄肃《画继补遗》、夏文彦《图绘宝鉴》等载录了来自宣和时期翰林图画院的画家 , 没有任何关于张择端的记述 。如果他在临安 , 凭借他的界画和人物画技艺 , 绝不会默默无闻的 。
排除张择端在南宋临安的可能性 , 如果张择端在世 , 最大可能只有在金国了 。根据张著跋文的语序 , 对张择端的记述不太像是抄录《向氏评论图画记》的内容 , 否则 ,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之句应置于跋文之首 。张著所得到的信息很像是《向氏评论图画记》以外的材料 , 如来自前辈的口传、或来自前辈的口传、或来自现已失传的文献 。显然 , 张择端或多或少在金代生存过 , 不然 , 张著难以得知他的生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