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是?( 二 )


对世界影响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 。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 。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不足和消极影响
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 。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 。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 。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 。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 。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 。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 。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 。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首先,这只是戏曲中的人物,据考证纯为子虚乌有,况古之帝王岂容如此欺君之人哉;其次,这也是个人的私德问题 。)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 。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 。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 。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 。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 。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 。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 。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