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缮步伐加快 现代技术是否救得了古代建筑

古建筑改造步伐不断加快
现代科技拯救了古建筑吗?
我国古建筑修复保护是一项集文化弘扬、技能传承、科技支撑于一体的工程 。科技手段虽然不能解决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所有问题,但它是古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延长寿命的重要支撑 。
位于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家档案馆是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砖石档案库 。分为南北两个院落 。由于历史原因,南院已成为大院,违建私走问题严重 。近日,院内违建拆除工作正式启动,之后故宫将恢复文物原貌 。
随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文物古建筑整治步伐加快 。但是,如何更科学地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也值得探讨和关注 。
新技术用于早期诊断,让后期修复更容易掌握“度”
古建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修复是公众非常关心的话题 。
“古建筑是否需要修复,取决于结构安全性能评估的结果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馆长、长期从事古建筑保护与研究的周干博士指出,我国现行砌体文物保护与维护规定仍为不成熟,而与古木建筑相关的《古建筑木结构维修加固技术规范》对古建筑的维修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
“古建筑是一种不可移动的文物,其修复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日常维护、局部损坏修复和整体结构严重损坏时的抢救修复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赵强指出,对古建筑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修复,无法一概而论,目前还没有科学的结论和量化的指标 。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古建筑修复项目,它所面临的实际挑战都是不同的 。在赵强看来,很难有一个规范的应对方案 。只有在严谨细致的前期调研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古建筑修复的“度”,真正做到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干预最少 。
据周倩介绍,故宫在修复古建筑之前,需要对建筑现状进行调查,包括调查建筑本身的损坏情况,绘制测量图,评估建筑安全现状,并提出维护和保护计划 。

古建修缮步伐加快 现代技术是否救得了古代建筑

文章插图
“大量扎实的前期研究工作对于科学制定修复方案至关重要 。就像看医生一样,在决定诊疗方案之前,需要做详细的检查,找到病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赵强说 。
借助科技手段,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评估古建筑的状况,就像高科技设备在检查人时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一样 。比如,周倩说,借助3D激光扫描设备,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古建筑整体尺寸;借助应力波和阻抗计技术,可以测量古建筑内部的孔洞和破损情况;借助计算机模拟分析,可以对古建筑进行初步分析 。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过去,在古建筑修复之前,有经验的大师用锤子敲打,听声音来判断木制古建筑的损坏程度 。而这种方法只能知道木材是否有空腔 。至于空洞的大小,出现在哪里,腐烂的程度,目前还不清楚 。而且,如果木头在砖石结构里面,就更无法判断了 。
现在,古建筑专家推出了微钻电阻计 。它的外观是一个长方形盒子,里面装有一个 60cm 长的细长钻头,直径只有 1.5mm 。用它打穿木心,只会在木头表面留下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几乎不会损坏古建筑本身 。仪器利用电钻检测到的电阻值,得到带有曲线的“心电图” 。“如果曲线从峰顶跌落,又经过谷底回升,那么你就可以判断出木头上有一个洞,甚至洞的大小一眼就能看出 。
去年,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讲师齐颖带领团队对西安东岳庙的柱子进行雷达探伤 。东岳庙的柱子在墙内,柱子的外观是看不到的,也无法拆墙判断内部的木结构 。借助这种雷达探伤新技术,可以对隔墙进行检测,比较直观地了解古建筑的内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