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历史简介 梵净山历史


梵净山历史简介  梵净山历史

文章插图
1、梵净山是西南文化名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区”,秦朝属于“黔中府”,汉朝属于“中部” 。贵州地区” 。武陵县”历来是一座神山,是“武陵人”所供奉的圣山 。
2、明朝隆庆年间至明万历中期(1567-1588),明政府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儿山苗起义”后,“南长城”开始在这一地区修建,梵净山佛教被毁的第一次重建:除重建古西岩寺和古天马寺外,据(道光)《印江县志》记载,新建孝慈寺、天清寺、天池寺;修复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宫,以及新金顶的释迦牟尼殿和弥勒殿,并拓宽了天池-博道岭-剪刀峡-金顶古茶宫-新金顶石加殿山路和弥勒殿西面 。明万历元年(1573年),金鼎《学道碑》详细记载了印江县令雷学高的重建情况 。
3、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亳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灾祸梵净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梵净高僧妙轩上人命明神宗重建梵净 。此次重建五殿六殿:承恩殿、天池殿、三清殿、释迦牟尼殿、通明殿等 。“诏书碑”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真山碑”山 。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一正殿、四庵、六大脚庵、四环山古寺”的格局 。每个寺院确定寺院的属性,招募僧侣,并建造佛经塔 。梵净山因皇上之恩而名声大噪,一时间香火甚盛 。
【梵净山历史简介梵净山历史】
梵净山历史简介  梵净山历史

文章插图
4、明万历(1563-1620)和清康熙(1654-1722),梵净山两次被封,要求政府保护梵净山的“一正殿、四皇庵、四十八大足庵”,清末设立“都司衙门”保护 。
5、清康熙年间(1654-1722),梵净山重封重修 。黄安天池寺被命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的寺庙 。梵净山佛教再度兴盛,与西南的佛教名山峨眉山、极祖山成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
6、康干年间梵净山不仅扩建了明代的“一正殿四皇庵”,还将“六足庵”增至“四十八大庵”足庵” 。
7、嘉庆元年(1795年)八月,松桃苗族首领石六登与吴湘西进行“千家起义” 。石六登死后,余下的起义军在梵净山区坚持了12年之久 。道光年间,梵净山第四次重修:结印殿改为天恩寺(1822年),通明殿改为报恩寺(1832年) 。又扩建小慈寺(1832年),改建金顶弥勒佛、观音铜像 。
梵净山历史简介  梵净山历史

文章插图
8、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爆发“咸统起义”,铜仁“红军”领袖赵子龙在梵净山三教庄建立根据地 。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天国起义军余部刘升冒充清军,持枪入山,杀僧尼,四处抢劫 。光绪五年(1880年),梵净山环山下属五个团合编为“松涛会左营训练军” 。赢 。在“红军”和刘胜镇压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和破坏 。为加强防范,巡抚岑玉英要求在黄氏修建“都司衙门” 。一座护国寺,号称“护国府”,对梵净山实行军控30年 。“两县一都司”的成立和调整,有效防止了乱局的再次发生,保障了梵净山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 。
9、光绪六年(1881年),在严密的军管下,岑玉英命僧龙神主持重建梵净 。重修黄安承恩寺,寺内供奉云贵总督岑玉英的《长寿福禄碑》 。
10、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左右,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