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菜


泉州菜

文章插图
泉州菜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衣冠南渡,带来了北方的饮食文化 。唐宋以来,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结合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了闽南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不断通过引入输出烹饪技术,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
【泉州菜】泉州菜系,刀工严谨,入趣菜中;汤菜居多,滋味清鲜;调味奇异,甘美芳香;烹调细腻,丰富多彩 。这些特徵在烹调技艺、汤品熬制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基本介绍中文名:泉州菜
外文名:Quanzhou Cuisine
属于:闽南菜体系
起源:两晋南北朝
口味:滋味清鲜、甘美芳香
主要菜品:闽南海蛎煎、石狮甜果等
所属菜系:闽菜
发展历史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设州至今已有1233年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泉州当地文化(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在这里融会,并发扬光大 。中原文化是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 。这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动乱不安时期,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这时和随后入闽的汉人,共分为三大批,由上层到下层,形成了三次入闽高潮 。多半集中居住在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和散居在晋江边海地区 。中原汉文化对泉南文化的开发、形成、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入闽的汉人既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古老的饮食文化,一些烹调技术至今保存,如“羹”类食品,北方用于称呼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而泉州的肉羹、虫豪仔羹、粉羹则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 。海丝文化起源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海丝之路的延续 。特别是唐宋以来,随着泉州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经济贸易及多元文化交往日益繁荣 。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 。结合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了闽南菜体系 。闽南菜应该是多元文化结合的结晶,源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丝文化的重大影响而形成 。闽南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华,对粗糙、油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除本身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极大外,还不断通过引入输出烹饪技术,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 。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菜系特点泉州菜的烹调有蒸、炒、炸、烩、烤、卤、煨、炖、煎、淋、烧等法,博採各路菜餚之精华,并且讲究佐料、擅用香辣,如“炒沙茶牛肉”、“葱烧蹄筋”、“永春白鸭汤”等 。汤的熬制更是要求必须达到质鲜、味纯、滋补的目的,採用炖、煲、煨,讲究慢火调製,确保汤汁的甘鲜清醇 。同时,除注重菜的色、香、味外,还讲究“型”,强调构图别致、神形兼备、香气宜人、味道鲜美,使菜式造型、彩碟、看盘,形成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形态美与质地美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民间菜是中国菜系的根和源,几乎所有传统名菜名点和今日大量的创新菜点都源于民间 。正如宋代美食家苏东坡所云:“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 。因此,可以说,没有民间菜,就没有各地的“菜系” 。泉州的风味小吃正是源于民间,其品种繁多,款式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一般喜清淡醇香不喜辛辣酸甜,喜鲜美嫩爽不喜油腻混杂 。如桂花蟹、土笋冻、面线糊、石狮甜粿、洪濑鸡爪、湖头米粉、德化乌鸡等100多种,琳琅满目,独具特色 。经典菜品闽南海蛎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