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交互设计史:回归人性,重拾质朴

人机交互设计的发展史犹如一团乱麻,但这千头万绪乱糟糟的野蛮发展却又能碰撞出各种机遇 。
这些自诩为科技创新但实际上是不合时宜且毫无必要的技术的案列不胜枚举 。就在上个月举行的 2015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从可触摸操控的外联网智能电冰箱到解放司机双手和双眼的便携投影仪表盘产品,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但是任何一个现代化的产品创新经理都可以随意在一款产品上加上触摸显示屏并向大家介绍产品的新增特性及与过往产品的区别 。笔者认为好好反思这其中所丢失的东西非常重要 。
消费者们似乎已经患上了「新奇特」疲劳症 。人们在产品中挖掘其意义,在交互设计中寻找人性 。在笔者看来从曲面屏幕到能够自动分析液体成分的智能杯子就似乎有点多余,这些互动设计师就像任何一个身处市场链却在拖延解决问题的人一样备受指责 。认识到这个问题仅仅是第一步,交互设计的未来在于再次回归人性 。
回到未来
笔者希望交互式设计人员在开启天马行空的设计思维模式之前要好好回想一下我们人类来自哪里将去往何方 。早在二十世纪初,交互式设计什么也不是,市场对其的需求几乎为零,那个时代人们更加依赖实体物理按键来直接操控各种机械设备 。车床把手所转动方向即为车床齿轮所转动方向,非常直观 。也许当时人们需要做的顶多就是如何将把手设计得更适合人手把握,而非交互设计底层认知中常常所提到的诸如「如何让用户理解并重视这个交互界面」、「这个晦涩的界面设计会起到什么作用」抑或「这种交互式设计对我们的产品品牌带来何种影响?」
貌似现如今交互式设计理念的早期案例则是打字机,这是一个文字处理器和打印机的超级综合体,并且还无需担心电量 。尽管从结构上来看是完全机械化的,但键盘按键同输出效果之间还是具有一对一关系的 。尽管如此,一些人还是设想以特定的非线性规律即以在实际英语使用中单词出现的频率这种抽象的方式来排列按键 。此外键盘按键还考虑到人的触觉因素,比如人的手指所能覆盖的最远平均距离以及键盘按键之间的间距 。
这项科学创新在引入了迎合人类手指头形状的专利弯曲键帽之后则更显人性化了 。这就是人类早起交互式设计的典范,这个几近完美的设计历经 140 年从未发生改变 。尽管打字机看起来是一个概念更为抽象的设备,但是其设计内核中所洋溢出来的那种自然、人性、简单和感性的特质的确值得大家学习、领会并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 。
从 1878 年生产的雷明顿 2 号打字机到 1984 年第一代苹果个人计算机再到 2003 年的黑莓推出的全键盘智能手机再到 2007 年苹果第一代智能手机的虚拟键盘 。
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机交互设计
人类的交互是如此基本和自然,而工具却依旧在进化发展,我们曾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抽象和有形、数字和模拟中不断纠结和挣扎 。笔者真的想不出一个更为抽象的发明抑或一个能凸显出人机对话的方式 。上个世纪中期的计算机也能完成现如今计算机所承担的任何工作任务,只不过运行速度慢些罢了 。事后来看,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并非其获得大众接收和认可的障碍,问题在于即便是当时发明了性能超级强大的计算机,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如何使用从而被大家抛弃 。
数字时代的突破并非添加显示器和键盘这么简单,也不是将举世瞩目的半导体微型化技术 。就笔者看来,数字时代的到来源自上个世纪 70 年的一项驯化计算机这只超级大猛兽的发明,那就是图形用户界面(GUI),人机交互设计史上最为伟大的理念和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