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支付平台转型( 二 )


统一支付平台需要支持支付交易的场景化和支付服务的普遍性,换句话讲,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支持“端到端”全生命周期支付服务和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支付服务必须融入个人和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融入每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交过程中,嵌入政府服务居民的过程中,随着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和社交沟通的进行而直接完成 。平台需要将各种客户支付产品和支付管理和处理功能封装成服务,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管理发布到贴近支付发生的地点,充分发挥 API 经济的潜力,构造支付生态体系 。
统一支付平台需要最大限度实现高直通处理率,并在必要时能够进行人工干预和手工处理 。从银行操作和管理的角度,高直通处理率可以保证业务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在系统无法满足业务创新、监管要求和例外处理需要时,人工介入可能是满足客户要求的最后手段 。但由于人工处理在时效和成本上存在的弱点,如何部署操作人员资源、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也是银行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
统一支付平台必须达到持续的高交易吞吐率,具备前所未有的高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移动支付普及和社会生活飞速走向非现金化的冲击下,每秒交易吞吐量(TPS)达到数千有可能是新常态,峰值时甚至超过十万 TPS 。银行需要以“零成本”处理极高的交易吞吐率(尤其是大量的小额交易),这无疑对传统支付体系的技术和架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

统一支付平台转型

文章插图
【统一支付平台转型】统一支付平台需要具备实时风险管理和反欺诈能力,这是即时支付和支付融合对统一支付平台带来的新要求 。按照我国银行业现行的做法,除黑名单过滤等简单要求外,反洗钱主要采用事后分析和报送的方式;国外大型银行为了降低违规风险,则常常采用截留支付交易一定时间的方式,以便完成内部合规审查 。个人支付反欺诈也类似,国内银行在遇到可疑交易时,主要通过通知客户、采用多因子认证等手段,不具备交易中实时截断能力,不能实时准确识别出欺诈交易,这显然无法满足现实和未来的要求 。
总之,要发挥统一支付平台的核心能力,银行需要调整支付业务策略,改造支付业务流程,建立新的业务经营策略,重新思考业务运营模式,整合风险管理,优化业务和科技支持流程 。
统一支付平台架构选择
构建统一支付平台关键因素在于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的确定 。
业务架构选择
限于篇幅,我们以支付管理环节来简单说明业务架构选择的复杂性 。支付交易管理主要包括业务关系管理、汇路试算管理、计价和费用试算管理、业务规则管理、业务处理流程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支付产品管理、合约管理、支付渠道管理(包括支付发起渠道、清算网络渠道等)、支付风险与合规管理、流动性管理(包括全球流动性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流动性资源使用管理等) 。前五项是支付平台的核心能力,其他能力要根据银行应用系统架构的情况,决定是否纳入统一支付平台的框架下 。总之,业务架构决策会极大地影响技术转型的路线和时间表 。
技术架构选择
技术架构选择大致需要从五个角度来加以考量 。第一个考量是如何建立企业级的支付系统框架 。一是建立企业级的支付数据标准和支付信息交换(报文)标准 。严格地讲,标准问题一多半是业务问题,不过,科技主导和推动至关重要 。二是建立企业级的支付服务体系和接口标准,包括支付平台使用银行其他后台系统服务和其他应用请求支付平台服务的接口标准,其目的是要划清楚支付平台与银行其他前、中、后台系统的边界,实现系统和功能的解耦和隔离 。三是要对分散在银行不同业务和技术平台中的支付功能进行梳理,减少和去除重复功能和不一致的实现,并逐步迁移和集中到支付平台的体系中来 。这又是统一支付平台转型中应用架构转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任务,涉及多个业务部门和相应平台的协调和改造,要按照业务影响和技术路径划分成阶段性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有些环节需要相当大的力度和决心才能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