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骨髓捐献5大担忧


解惑:骨髓捐献5大担忧

文章插图
解惑:骨髓捐献5大担忧
骨髓捐献是要抽取骨髓吗? 虽然“骨髓移植”一说深入人心 , 但专业的叫法应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也就是说 , 捐献骨髓真正捐献的是造血干细胞 。
造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 并且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前体细胞 , 最终生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成分 。
骨髓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 , 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 , 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 , 称为红骨髓 。人体骨髓量与体重等因素相关 , 成年人骨髓量一般为3千克左右 。
因为人体绝大部分的造血干细胞是分布在较大骨骼腔隙中的红骨髓(刚出生时 , 骨骼腔内都是红骨髓 , 随着年龄增长 , 骨骼内脂肪增多 , 即为黄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 而黄骨髓只是保有造血功能潜质) , 所以早期是采用抽取骨髓的办法来获取造血干细胞 , 不过这是较早前受技术所限而采取的办法 , 现在已经较少采用了 。
目前临床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移植 。
骨髓是从脊髓里抽取吗? 很多人在想象中认为 , “骨髓移植是要在捐献者的脊髓中抽取骨髓” 。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两个错误:首先 , 尽管都是名为“髓” , 但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 , 其组成乃无数的神经(彷如身体的中枢电缆线) , 而绝非“骨髓” , 跟造血干细胞更没有关系 。
其次 , 临床上抽取骨髓的部位并非脊髓 , 甚至都不是脊柱 。在真正的“骨髓”捐献过程中 , 捐献者捐献时需要被麻醉 , 医生用针刺入其髂骨(髂前上棘和/或髂后上棘)抽取一定量的骨髓用以移植 。
医生抽取髂骨处骨髓示意图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如何捐献? 除了红骨髓中蕴含大量的造血干细胞以外 , 人体还有不少地方亦含有造血干细胞 , 例如外周血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 我们通常所说的“骨髓移植”实际上大多都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 。无关供者(unrelateddonor)捐献时大多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 仅在外周血采集干细胞不足或某些亲属捐献病例中才会联合“骨髓移植”方法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 , 是将捐献血液抽出后流经细胞分离机 , 在把干细胞挑出来后 , 再将血液输回捐献者体内 。这种方法能够避免骨髓穿刺带来的痛苦 , 使得移植对捐献者的影响降到最低 。另外这一过程无需麻醉 , 和献血很像 。
捐献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示意图 。
不过 , 因为正常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极少 , 移所以植前需要利用药物将捐献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 , 以便更有效地收集造血干细胞 。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动员药物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 它能刺激粒细胞系造血 , 促进髓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 , 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 , 并促使造血干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至血流 , 增加其在外周的数量[2] 。
一般情况下 , 在连续皮下注射动员药物4天后 , 捐献者将在第5天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的分离收集操作;如果第5天采集细胞数量不够 , 那么捐献者就再次注射一针动员药 , 并在第6天继续采集细胞[3](这里要注意:“连续”两天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一些国家的规定中属于“同一次”捐献[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