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血管瘤

鼻血管瘤【鼻血管瘤】鼻血管瘤为脉管组织良性肿瘤之一,鼻及鼻窦为好发部位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中年 。鼻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约占80%,好发生于鼻中隔,后者好发于下鼻甲和上颌窦内 。
基本介绍英文名称:nasalangioma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肿瘤科
多发群体:青、中年
常见发病部位:鼻及鼻窦;毛细血管瘤:鼻中隔;海绵状血管瘤:下鼻甲和上颌窦内
常见症状:反覆鼻出血、贫血、休克、鼻塞、鼻腔臭味等
病因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胚胎性组织残余鼻中隔血管瘤系胚性母血管细胞所发生 。2.慢性炎症如出血性息肉,可发生于肉芽组织的血管变性,亦有人认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系息肉扭转、静脉淤滞等营养障碍所致 。3.外伤鼻中隔前下部易受外伤、乾燥等刺激,而毛细血管瘤多发于此处,或与外伤有关 。4.内分泌功能紊乱鼻腔血管瘤可于妊娠期突然出现或增大,产后又缩小,且常出现于妊娠后期,可能与当时血循环障碍或内分泌活动有关 。临床表现鼻腔及鼻窦血管瘤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及病变範围大小而异 。反覆鼻出血为本病的突出表现,每次出血量不等,出血多者可有继发性贫血,严重者可致休克,死亡者少见 。出血侧鼻腔有进行性鼻塞 。如肿瘤较大可压迫使鼻中隔偏向对侧,进而有两侧鼻塞 。继发感染者鼻腔有臭味 。肿瘤向后突入鼻咽部可导致咽鼓管阻塞,出现耳鸣、听力下降 。鼻窦海绵状血管瘤较大者,可压迫窦壁,窦腔扩大,骨壁受压、吸收、变薄,甚至破坏 。肿瘤向外扩展,可发生面部畸形、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视力减退、复视、头痛等 。检查行常规鼻镜检查可发现鼻腔、鼻道内占位性病变,检查鼻腔可见紫红色的新生物,瘤体质软,多有压缩性和推让性,触之易出血,但无浸润表现 。如有继发感染,其表面糜烂、坏死和伴有息肉 。若病变只限于窦内,鼻腔可无改变,故往往不易诊断 。有时不能发现确切的出血部位,或仅看到有血来自中鼻道 。如果血管瘤已侵入鼻腔,则见中鼻道内有易出血的新生物 。如穿刺上颌窦,针管内可抽出血液 。术前还需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CT或MRI可显示单侧鼻腔或鼻窦软组织肿块,伴局部骨质吸收,鼻腔外侧壁内移 。增强扫描肿块显影明显加强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鼻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不主张进行诊断性穿刺或钳取组织活检 。活检易于造成出血,故应慎重,需在做好紧急鼻腔填塞止血準备后进行,但小而带蒂的血管瘤可以一次性切除,并做病理切片以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具有特徵性临床表现,但需与鼻咽部恶性肿瘤、纤维性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相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可使患侧鼻窦增大、骨质吸收、面部畸形,易与上颌恶性肿瘤、上颌窦坏死性息肉混淆 。恶性肿瘤鼻咽表现与本病不同,肿瘤发展快,有早期颈淋巴结转移,活检可确诊 。鼻息肉质较软,不易出血,触诊易活动,多有蒂发源于鼻腔或鼻窦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对鼻中隔毛细血管瘤(亦称鼻中隔出血性息肉)或原发于鼻腔内较小的血管瘤,可经前鼻孔加以切除 。手术中应将血管瘤基底和根部黏膜一併切除,再做创面电凝固或用雷射炭化,以防复发 。鼻窦内或瘤体较大者,依据瘤体位置、大小,可以採用经前鼻孔的内镜手术,开放上颌窦后切除之 。也可用传统的鼻侧切等术式 。为减少出血,术前可给予小剂量放疗或硬化剂注射;有条件的医院可行术前选择性上颌动脉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