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人间天庭”的天坛到底有多美?速速来感受 中国之最天坛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rrrrrrrrrr今夕何夕rr进天坛东门,外垣灰墙根儿四周,也是一片柏树林 。这一片柏树林一直蔓延到北门,再蔓延到西门,然后和南门衔接,只是从南门到东门至今没能衔接,不如内垣,无缝连接成一道圆 。同内垣一样,柏树林前,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大道旁,贴着墙根儿,间或有长椅,供人休息 。长椅边上,一般都会有一株大树,夏天遮阴,冬天枯涩的枝干,被阳光把斑驳的影子打在地上,瘦削,有些怪模怪样,像抽象派或分离派的图案 。新近,又在长椅边新安置了挂钩架子,方便游人,主要是供晨练的人们挂衣服和书包 。
rr【被誉为“人间天庭”的天坛到底有多美?速速来感受 中国之最天坛】每个月第三个星期天的上午,这里的一块空地,是我们的天下,一连几个长椅前后,会坐满站满我们的人,挂钩上挂满我们的衣服或书包,还会扬起一面红旗,旗子上用黄布绣着几个醒目的大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7团 。
rr我说的“我们”,指的就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7团(后来改作大兴农场)的北京知青 。当初,我也是其中一员 。每个月这个日子,很多知青都会到这里聚会 。到大兴去的北京知青,大多数来自当时崇文区的中学,最主要的是26中、女15中和工艺美术学校的老三届,和天坛中学、109中69届初中毕业生 。这些人几代人的住家,不少都在天坛附近,到天坛来聚会,近便 。也有后来搬家的,到通州,到大兴,到天通苑,甚至更远到平谷,到燕郊,但仍然愿意跑远路,到这里来聚会 。
rr我不清楚这样的聚会,从哪一年开始 。完全自发,开始,很少的几个人,渐渐地来的人多了起来,就像鲁迅说的,走的人多了,地上便有了路,日子便也约定俗成地固定了下来 。
rr这和57团当年担任团副政委的领导每次都来参加聚会有关,她是来自女15中的知青 。虽然兵团早已不在,知青们纷纷离开了那片黑土地,不再归属她的领导,但对于知青来说,她还是具有号召力的,仿佛是象征着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的一枚标本;也像是一棵树,如今长成了一棵老树,人们守株待兔一样,还是愿意到树下来,等待不了活泼兔子撞进自己的怀中,却可以围坐在老树下,重温曾经枝叶青葱的岁月 。
rr一般聚聚,到中午就散了,有的时候,大家会到天坛对面的大碗居聚餐一顿 。有酒做伴,聚会才更像聚会,才会有聚会的高潮,才更具仪式感 。
rr最初,大家到天坛来聚会,欢乐一阵之后,就散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没有聚餐这么一说 。那时候,家里都各有老小,兜里的“兵力”不足,到外面下馆子,还没有形成习惯 。有了聚餐,是后来把儿女养大、为父母送终之后,大家虽然都渐渐变老,但有了闲心、闲钱和闲工夫,又有了怀旧情绪 。闲心、闲钱、闲工夫和怀旧情绪,这四样,一样不缺之后,聚餐开始变成了天坛聚会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压轴节目 。最开始,是到天坛东门南面的全鑫园烤鸭店;后来,大碗居开张,大家又到了大碗居;再后来,金鱼池的老浒记酒楼新张异帜,大家又跑到了那里,口味和心气随年龄一起增长 。
rr最热闹的一次聚餐,是在我们到北大荒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大兴二队的聚餐 。那时候,天坛里面有餐厅,类似北海的仿膳和颐和园的听鹂馆,却比那里更为轩豁 。正是夏天最热的时节,这里浓荫蔽日,暑气尽消,凉爽逼人 。我头一次知道天坛居然还藏有这样的地方 。第一次进入皇家园林内这家餐厅的,不仅有我们北京的知青,还有专程而来的上海、天津和哈尔滨的知青,别看只是我们二队的一个生产队的知青,居然有十几桌,气派地摆满在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中,觥筹交错,声势浩大,大家的情意心潮逐浪高涨,绵绵长长,恍惚感觉如这里的古建筑的历史一样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