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阴曆【阴曆】阴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 。)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曆法 。在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曆(汉历) 。虽然,阴曆、农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曆、旧曆,不过阴曆和农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曆 。
阴曆是中国传统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曆"、"夏曆"和"旧曆"等 。
阴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恆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
基本介绍中文名:阴曆
外文名:lunar calendar
隶属:曆法
又称:太阴曆,月亮历
俗称:农曆
发展从曆法的发展史来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都是用阴曆的 。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所以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便成为古老国家最初的年曆 。但是阴曆一月之长,即月亮绕地球周期约为29天半;而太阳年一年之长,即地球绕日的周期约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 。如以12个月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与太阳年相差几乎11天 。过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腊月挥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古代国家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就发现纯粹用阴曆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为了解决这阴、阳曆的矛盾,古代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放弃阴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阳回归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年分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 。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罗马所採取的办法 。另一办法是找出阳曆年的日数和阴曆月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低公倍数,这就是我国古代颛顼曆的十九年七闰的办法 。因为阴曆的235个月的日数却等于19个阳曆年的日数 。据日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的考据,十九年七闰的办法是我国春秋时代已经套用的 。我们古代从早的颛顼曆以及汉朝太初曆、四分曆统是依照此法安排的 。但这一安排虽可以调和阴阳曆,不至于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闰年384天,一年中节气仍然可以相差一个月,对于农业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够精密,所以到了战国末年又建立二十四节气,和阴曆相辅而行 。到了东汉时代又发现一节一气尚有15天多的间隔,才又创立一年七十二候 。这是我们旧曆发展的经过 。曆法阴阳曆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曆法几乎都是阴曆 。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阴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故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曆 。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曆法为阴曆 。直到今天,由于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故“阴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曆,它是阴阳曆 。现被叫做“农曆”,这是文革期间所谓除四旧的结果,其实这个叫法也很不妥,它在季节上的日期游移可达一个月,并不是很适宜农业生产 。準确说应该叫做“汉历” 。(此称呼,是根据此历是汉武帝时议造的这《汉历》规则,以及清康熙御製《汉历大全》对此历的称呼,而得出的此历自古就称为“汉历” 。)汉历运用了设定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曆的成分 。这个角度上说,汉历有了其优势 。它比较好的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是世界上科学的天文日曆之一 。算法阴曆,其计算方法是: 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 。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 。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不设定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 。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 。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 。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太阴曆人们通过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编制了太阴曆 。他们规定七天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班,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别: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 。我们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就是由此演变过来的 。区别关係阳曆也就是国际通用的公曆,阳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故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 。阴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 。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 。阴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按照一般的说法,也没有平年润年的区别 。阴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中的历,即是所谓阴阳合曆,我国还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农曆),即是这种阴阳合曆 。它跟阴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以调整四季,夏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阴曆”又名“太阴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我国在民国元年前採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曆” 。一般人以为阴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曆”,细究,阴曆和农曆是有区别的 。农曆,顾名思义,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曆法,以二十四节气来分别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 。每年以正月(中气雨水所在朔望月)的朔日为岁首 。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球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十一日,积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 。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