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四 )


隶书

文章插图
隶书《张迁碑》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 。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麵点最为重要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 。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 。藏 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 。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 。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 。直至清朝 。汉隶才得以复甦 。有金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着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结构特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隶书的结构特点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
    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徵,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 。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着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
点画写法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 。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 。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 。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 。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隶书竖的写法于篆书相同 。隶书的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末护尾,略似篆书 。长横起笔藏锋向上逆入,继之用方笔折下转向右,使之成蚕头的起笔,继而向右行笔,笔稍涩,不可浮滑,至横的三分之二处,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继之提笔稍向上翘出锋,形成燕尾 。这一运笔又称为波磔 。捺与长横的写法相似,只是笔势向右下,较横更舒展 。撇的写法,与写左下挑相同,起笔后用过笔向左下行笔,行中略增曲势,至全画三分之二以下处用力顿笔,到画的末端捻笔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笔收锋于线中 。钩的写法有几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的写法,出锋后不提而是用过笔向下行笔,行至竖下端再依次蹲笔、挫笔、顿笔向左画近似水平的圆弧,至弧末提笔出锋 。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燕尾其余都是短横 。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燕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 。如横在别的笔画包围之中,横的写法也不用蚕头燕尾 。就是说,蚕头燕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否则就会影响字的美观,所以前人说“蚕无二色,燕不双飞” 。创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