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 )


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章插图
.简介遗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大赉店镇刘庄村南,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之上,南水北调中线乾渠662公里处 。遗址面积30余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乾渠计画占压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时代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及大规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 。336座墓葬分布于东西110米、南北55米的範围之内,布局清楚,排列规律,随葬品400余件 (套) 。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为主体特徵的先商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融合、吸取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的历史特点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一座与众不同的石棺墓引起了专家的特别注意,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组成,长2.25米、宽0.45米到0.5米,上部平盖着3块片石,象徵棺盖,但在墓主身下考古工作者并没有见到石块 。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壮,应为男性,随葬陶鬲一件 。另外,还发现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头脚两端各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现象,考古工作者推测,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石棺的简化形式 。夏代中原地区,如此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尚属首次,为先商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对研究其葬俗葬制、社会结构、商人渊源、夏商关係等长期以来为历史、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将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亦或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商族起源的新线索 。猫耳弄山商代窑群基本信息时代:商代发掘地点:福建省浦城县下洋村猫耳弄山发掘单位:福建省博物院发掘领队:郑辉简介遗址位于福建省浦城县下洋村猫耳弄山,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共发现商代窑炉6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窑炉中保存最为完整 。其火膛、分焰柱、窑室、烟囱等基本保存,且分布密集,窑炉形式多样,极为难得 。
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章插图
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其中长条形窑炉估算其可一次烧成近百件陶器 。窑尾设有烟囱,属平焰窑,具备龙窑的一些基本要素,可视为早期龙窑,是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龙窑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有大量的夏商时期的黑衣陶器,尤其是闽浙赣地区数量最为集中 。猫耳弄山商代窑群是首次发现的以生产黑衣陶器为主的窑群 。它的发现,为研究“黑衣陶类型”的年代、分期、产地、窑炉构造、装烧工艺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学术界传统上认为圆窑系统为北方技术传统,龙窑系统才是南方的技术传统,而猫耳弄山窑群发现有圆形、椭圆形、龙窑三种窑炉并存,证明南方商代窑炉多种多样,已经发展出了自身独立的窑业系统 。特别是独立地发展出烧成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龙窑,这种技术传统是对中国窑业技术的重大贡献 。因此猫耳山窑群的发现为研究南方早期窑业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尤其重要的是,三种类型的窑炉之间,存在着叠压关係 。其中长条形龙窑压着椭圆形窑、椭圆形窑压着圆形窑,说明圆形窑、椭圆形窑、长条形龙窑之间存在着传承、发展、演变的关係 。该窑群遗址在我国是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早期窑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龙窑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贵州威宁中水遗址基本信息时代:商周发掘地点:贵州省威中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处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张合荣简介中水位于贵州省威中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处,发掘点都位于中水盆地内中河两侧的坡地和山樑上,包括吴家大坪、水果站、鸡公山、营盘山和新街等几个地点墓地 。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沟等 2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青铜器等文化遗物 。以鸡公山遗址为代表的中水史前遗址群的发掘,使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考古的许多空白 。虽然没有发现这数种古文化遗存间直接存在着地层叠压关係,但根据陶器可以看出它们彼此之间既存在时间上的早晚关係,又存在着相互联繫 。这些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乃至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系列 。有意思的是在鸡公山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大量水稻标本,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合荣介绍,在鸡公山遗址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种是把稻米做成熟饭糰以后,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将其焚烧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些稻米颗粒短胖,而且特别矮小 。比人们在水田种植的粳稻还短小,粳稻本身就比其他的稻种要短小 。而这种稻米比粳稻还短小,不像是水田种植的,专家认为它很可能是旱稻;专家们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稻米在云贵高原的环境下发生了变异的现象 。但对这种稻米的确切说法还没有一个很準确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