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你所理解的中国精神,如何理解“大学精神”

如何理解“大学精神”

写出你所理解的中国精神,如何理解“大学精神”

文章插图
大学,不仅仅是一座有着“xx大学”称谓的建筑群落,更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 。它的抽象的特性和内涵较之作为实体的存在物,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更是其魅力源泉 。在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年代,没有北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北大在国人乃至世人心目中的极高地位 。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岁月,没有西南联大的合作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就不可能有西南联大的存在,更不会有出自西南联大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如今,“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良传统和“行胜于言”的实干作风,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崇高追求 。“现代科学社会已经无可置疑地证实: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并不是一切,他们的运作必须有另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大学的高等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精神堡垒,有发挥提高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重大功能 。”(《岭南文化时报》1995年3月28日)大学既是精神堡垒,那么,精神既是大学的灵魂,又是大学成其为“大学”的要义 。
大学精神是长时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 。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 。
自觉的学术精神 。大学素有“学府”之称,所谓“学府”,即“学问之府” 。19世纪德国的威廉??冯?洪堡(William Von Hunbldt)创建柏林大学时就提倡“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大学理念 。洪堡认为“教授不是因为学生而在这里,学生也非为了教授而在这里,两者都是为了学术而在大学” 。学术使得大学有了相应的品味,成为接近真理的天梯 。学术中人言学问中事,而修学自有其精神和范围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实指大学精神的化身 。孜孜以求地探索学问从而达至修养,正是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任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是凭着以“有涯”追“无涯”的自信和坚韧,才有大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一批批杰出的才俊脱颖而出,才有一项项颇具份量的科研成果刷新史册,也才有一所大学之所以蜚声世界的学术声誉 。而学术声誉,无疑是大学价值的一种直接体现 。所以,自觉的学术精神是大学成为人类“智慧花朵”的首要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的永久推动力 。
永恒的道德精神 。真正合格的大学精神凝聚着社会道德与理性,具有高雅的文化品味 。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道德品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与良知的捍卫者、提升者 。尤其在时代变迁、社会动荡时期,大学精神的道德力量就更为彰显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曾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 。”暗夜的海上,灯塔是漂流者的希望 。大学,在社会世风日下时,便犹如灯塔,以自身高洁的道德精神执著地燃着理性与道德的灯盏,慢慢照亮人性的暗夜,启蒙这一代灵魂的觉醒 。大学的道德精神源于大学人的总体觉悟,源于他们整体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深度,是形成一所大学健康向上校风的关键因素,是大学塑造、传播社会文明的资本 。
敏锐的时代精神 。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大学:美国、英国、法国》一书中曾说:“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 。……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尽可能不屈服于某种新的压力的东西 。恰恰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时和将来都产生影响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始终影响着时代 。从办学理念到机构设置,从学科体系到管理制度,大学的一切活动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同声相应 。大学精神给予大学的是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讨论、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权利和能力 。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的发展这一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大学无疑是时代的产物,而真正伟大的大学责无旁贷的领时代先锋,代表着最先进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而作为大学智者的大师们,应该能够预见并感应时代潮流的前奏,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觉者、先行者,使时代新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只有敏锐的时代精神,大学才足以能够吹响时代的号角,也才能赢得自身持续发展以及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