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你所理解的中国精神,如何理解“大学精神”( 四 )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 。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 。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 。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 。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 。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 。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 。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