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的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办法 。但牛脾气也很厉害,常常是梗着脖子与皇帝对着干 。把他几次贬出京城,又几次召回,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耿直之性不改 。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采 。
一、诚实正直,性情刚烈
寇准从小就是个有为少年,学习刻苦,不浪费时光,通晓《左传》、《春秋》等名著,对儒家的经典《论语》等更是精通 。勤奋学习的结果,不仅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培养了他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 。
公元980年,寇准十九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选拔人才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大概他是觉得年龄大的人稳重会办事 。既然皇帝喜欢,那些考生也就纷纷投其所好,一些人总是故意把自己的年龄说大一点,反正当时的户口登记也不怎么完备 。寇准是真有才学,但十九岁就考进士实在是有些小了点 。早在唐朝时就有句话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五十岁的人能中进士已经不错了,十九岁的黄口小儿就要考进士,听着都让人觉得玄乎 。有人就出主意了:把年龄改大一点吧,改大些中选的机会就多一些了 。可是,寇准脖子一梗:我正是积极追求进步的时候,怎么能做欺骗君王的事呢?考得中就中,考不中接着再考,做假的事是万万不行的 。好在太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年轻就将他归入另类,而是很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他顺顺当当的考中了进士 。
中进士之后,他先当了一段时间的京*,接着就外放去做地方*,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又回到了朝廷 。到了989年,在一次单独对太宗皇帝的工作汇报中,因为说的话过于坦率,提的意见尖锐,话刚说到一半就惹得太宗皇帝很不高兴,生气站了起来,要转身回内宫 。可是,寇准没把皇帝老子的发怒当回事,而是用手拉住太宗的袖子说:您请坐下,别急着走,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坚持把该说的都说完,该提的意见都讲透,并得到太宗肯定的回答后才退下 。
寇准的这一手,让太宗感到很意外、很震惊,也很高兴,他毕竟是一个明事理的皇帝,知道寇准是出于一片忠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 。所以,不仅没怪罪他,还对众人夸奖说:我得到寇准这个贤臣,好比是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 。太宗的夸奖使寇准受到了鼓舞,也使他坚定了凭着一腔忠直的信念、为大宋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决心 。此后,寇准的直言相谏、直言抗争伴随了他的一生,与皇帝吵,跟同僚吵,常常是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有人恨、有人怕,有人让着他、有人使绊子害他 。他也因此多次被贬出朝廷(当然,贬了之后再召回,在眼前时烦他,不在身边时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但他毫不后悔,更不收敛和改变 。以至后来太宗皇帝都很有些伤感地对他说:“耗子麻雀都能知道人的好意,你就不明白我对你的栽培与器重么?就不能改改你的臭脾气么?”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寇准依然故我,不管是让他当宰相还是降他的*,都决不去曲意逢迎,真宗皇帝也只好无奈地说:“寇准的刚烈个性,一点也没有改变啊 。”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二、虚怀若谷,光明磊落
对皇帝,对同僚,寇准决不肯妥协,是因为他认定自己没错 。而对下属,寇准却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是大度虚心 。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一则趣事,说寇准刚当上宰相时,消息传到全国,担任益州(今成都)刺史的张咏对下属说:“寇准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只是学问水平还有些欠缺 。”不想这话被一个惯会溜须拍马的小人记住了,正愁巴结新任宰相没有门路,拿着这个小报告岂不是很好的敲门砖?于是,很快的就把张咏的议论报到了寇准那里 。不曾想寇准不但没有对张咏产生忌恨,反而对敢于大胆指出自己不足的张咏很是佩服 。那位打小报告者自然是事与愿违,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后来,寇准被贬*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正好碰上张咏从益州调回京师路过陕州,寇准得知后,在任所设盛宴款待张咏 。吃饱喝足,张咏要走时,寇准又亲自把他送到城外,并拉着张咏的手十分真诚地问:“张兄是一个对人对事有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的人,有什么对我教诲的吗?”张泳对寇准的这种胸怀很是感动,觉得不能不说可又不能明说,就慢慢悠悠地说:“你读一读《汉书》的霍光传吧” 。寇准当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到《霍光传》一字字从头读到尾 。当看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突然明白过来,说:“这就是张老兄准备对我说的道理了,是希望我多读些书啊 。”寇准也顺便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虽然在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可是,毕竟步入*场的时间太早,公务忙碌,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好在张咏及时提醒和点化,此后,寇准果真踏踏实实地读了许多书,使自己的学问水平有了一个飞跃,对人对事也看得更加透彻,治理国政的才能更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