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

文章插图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本书分十三个学习项目,各项目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繫,系统体现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在介绍市政给排水管道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给水工程的取水构筑物及附属构筑物,更好的理解给水系统的各部分工作状况,为给水管网的知识介绍作较好的铺垫 。全书通过系统的介绍,让读者学习和掌握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为帮助读者提高工程技术套用能力,书中引入了给排水管道的建设、施工和维护方法 。各项目内容通过边学边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採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给排水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技术等市政工程类相关专业教学,也可供从事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技术人员及专业考试的人员参考 。
基本介绍书名: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数:270页
开本:16
品牌: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军 刘国华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122208443
内容简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技术》适用于高职高专给排水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技术等市政工程类相关专业教学,也可供从事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技术人员及专业考试的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项目一 市政给水系统 任务一市政给水系统的地位及功能1 任务二市政给水系统2 一、给水系统分类3 二、给水系统组成3 三、给水系统布置及影响因素4 任务三工业用水给水系统6 一、工业用水给水系统6 二、工业用水水量平衡7 小结7 思考题7 工学结合训练7 项目二 取水系统 任务一取水系统概述9 一、取水系统的任务9 二、给水水源10 三、取水构筑物11 任务二地下水取水构筑物11 一、地下水11 二、地下取水构筑物的形式12 三、地下取水构筑物的适用条件16 任务三地表水取水构筑物17 一、影响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主要因素17 二、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18 三、江河固定式取水构筑物18 四、江河移动式取水构筑物23 五、湖泊与水库取水构筑物24 六、山区浅水取水构筑物25 七、海水取水构筑物26 小结27 思考题27 工学结合训练27 项目三 市政给水管道材料、附属档案及附属构筑物 任务一给水管材及附属档案29 一、给水管材29 二、给水管网附属档案32 任务二给水管网调节构筑物及附属构筑物35 一、管网调节构筑物35 二、管网附属构筑物37 小结39 思考题39 工学结合训练39 项目四 给水系统的工作状况 任务一给水系统工作状况介绍42 任务二给水系统的流量关係43 一、取水构筑物、一级泵站、原水输水管渠、净水厂43 二、二级泵站、水塔(高位水池)、管网44 任务三给水系统的压力关係45 一、水泵扬程的确定45 二、水塔高度47 任务四清水池和水塔的容积计算48 一、清水池48 二、水塔48 小结49 思考题49 工学结合训练49 项目五 输配水管网设计 任务一给水管网布置51 一、城镇给水管网的布置51 二、工业企业内部管网布置53 任务二设计用水量计算54 一、用水量的组成54 二、用水量变化54 三、用水量计算55 四、设计用水量计算实例57 任务三输配水管网计算58 一、管网图形的简化58 二、管网计算的基础方程59 三、管段计算流量59 四、计算管径64 五、水头损失计算66 六、树状管网水力计算68 七、环状管网水力计算71 八、多水源管网73 九、输水管(渠)设计74 小结77 思考题77 工学结合训练78 项目六 市政排水系统 任务一市政排水系统的功能及地位79 任务二市政排水系统81 一、排水系统分类81 二、排水系统的体制81 三、排水体制选择83 任务三市政排水系统组成84 一、城镇污水排水系统84 二、工业废水排水系统85 三、城镇雨水排水系统86 任务四市政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87 一、排水系统的总平面布置87 二、排水系统的主要布置形式88 三、区域排水系统90 任务五市政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90 一、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原则90 二、排水系统规划设计阶段90 三、排水系统设计思路91 小结92 思考题92 工学结合训练92 项目七 排水管渠及其附属构筑物 任务一排水管渠断面形式94 一、 排水管渠断面的基本要求94 二、不同管渠断面的特点94 任务二排水管渠材料96 一、排水管渠材料的要求96 二、常用排水管渠的材料及製品96 三、管渠材料的选择99 任务三排水管渠系统上的附属构筑物99 一、雨水口、连线暗井、截流井99 二、各类井室101 三、倒虹管105 四、沖洗井、防潮门、出水口107 小结109 思考题109 工学结合训练110 项目八 污水管道系统设计 任务一收集基础资料制定污水方案111 一、设计资料的调查112 二、设计方案的确定112 任务二污水管道系统设计流量113 一、参数确定113 二、污水量计算公式114 三、城市污水管道系统设计总流量116 任务三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118 一、 污水管道中污水流动的特点118 二、水力计算基本公式118 三、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参数120 四、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和覆土厚度122 五、污水管道水力计算方法123 任务四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与计算124 任务五污水管道工程图的绘製135 一、管道平面图的绘製135 二、管道纵剖面图的绘製135 小结136 思考题136 学中做139 工学结合训练139 项目九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 任务一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141 一、雨水管渠系统平面布置原则142 二、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方法143 任务二雨量分析的主要因素143 任务三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145 一、径流係数的确定145 二、设计暴雨强度的确定147 三、汇水面积的确定150 四、设计管段的划分和设计流量的确定150 任务四雨水管渠水力计算151 一、雨水管渠水力参数151 二、雨水管渠水力计算152 三、雨水管渠断面设计152 任务五雨水管渠系统设计153 一、雨水管渠设计方法和步骤153 二、雨水管渠设计举例154 任务六雨水径流量调节和立交道路排水158 一、 雨水径流量的调节158 二、立交道路排水161 任务七排洪沟设计163 一、设计防洪标準163 二、洪峰流量计算163 三、排洪沟设计要点164 四、排洪沟的计算公式166 小结167 思考题167 学中做167 工学结合训练168 …… 项目十 合流制管渠系统 项目十一 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 项目十二 给水管网系统运行管理及养护 项目十三 排水管网的管理与维护 附录 参考文献序言市政给排水管网工程为促成水的人工循环,维持着城市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保障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 。市政给排水管网是给水排水专业的核心知识,本书将市政给水管网和市政排水管网合为一本书,并涵盖了管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知识,系统介绍了从管网的设计到建成及后续的管理 。近二十多年来,市政给排水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专业知识也出现了较大进步 。本书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知识,为便于知识的理解,先介绍管网及附属构筑物,再介绍其设计等,为形象理解给水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工作状况,引入了取水构筑物的介绍 。全书图文并茂,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围绕课程的目标,体现课程改革的方向 。教材在设计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体现出来,所以本教材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除了基本职业技能外,根据现代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以基础知识为根本要达到学生的预期的培养目标,基础知识的介绍是最根本的内容 。教材以一系列经典教材为参考依据,将相关基础知识正确梳理,科学呈现,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介绍各基础知识,并通过项目总结,让学生回顾各学习重点,力求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基本的知识 。(3)以工学结合为特点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企业一线专家的参与和引领,让实践教学找到了突破口 。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用工程语言增设了学中做和案例分析,这种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发挥能动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清楚意识到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运用场合及方法,避免学生盲目学习或误认为此类知识无用而产生厌学情绪,在指明学习方向的基础上,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慾望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多元化积累了素材、提供了平台,为更加科学评价学生提供帮助 。(4)以新知识为补充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专业相关的新规範、新技术规程等对一些规定提出了新要求,也涌现了行业中许多新技术,所以教材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知识与岗位的接轨需求,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补充了新的知识来满足教学要求 。全书由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昇阳置业有限公司共同编写 。其中学习项目一、三、五由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张军编写,学习项目二、四由西安科技大学马保成编写,学习项目六、八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仲维正编写,学习项目七、十一由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曾斌编写,学习项目九、十由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刘国华编写,学习项目十二、十三由厦门金昇阳置业有限公司夏永亮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