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声高


李声高

文章插图
李声高【李声高】李声高,1944年7月生,字金钟,法名德纯,自称“半新半旧诗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书家、半真半假瞎子”,故号八半居士 。湖北黄石人,民盟盟员,中专文化,副编审,历任《散花》编辑部副主任、黄石文联组联部主任、文艺研究室主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黄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石市作协副主席,黄石市政协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首批会员,西塞山诗社社长,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石市民盟主委,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着有《八半居古诗文选集》五卷 、《八半诗三百》、《八半墨迹印痕录》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李声高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黄石
出生日期:1944年7月
毕业院校:大冶师範学校
代表作品:《八半居古诗文选集》五卷,《八半文钞》
人物简介任职经历1966年毕业于大冶师範学校 。1967年7月~1970年8月在武钢星乡铁矿宣传科工作;1970年8月~1976年3月在《武钢文艺》编辑部工作;1976年3月~1980年12月在《黄石文艺》编辑部工作;1981年1月~1990年12月任《散花》杂誌编辑部副主任;1991年1月~1992年8月任《五彩石》编辑部副主任;1992年8月任黄石市文联文艺研究室主任 。从1993年起连续三年在文在线上关干部中被评为优秀 。
李声高

文章插图
李声高李声高,字金钟,法名德纯,自称“半新半旧诗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书家、半真半假瞎子”,故号八半居士 。1986年组织西塞山摩崖刻石;1991年配合黄石国际桌球节组织《国际书法邀请展》;1992年组织《美尔雅书法撷英展》;1993年组织《黄石名胜百联展》及磁湖碑林镌刻工作 。通过这些活动,徵得了一批名家手迹,为黄石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鑒于李声高对黄石文化事业的贡献,1995年黄石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先后以《传统文化的传人》为题播出专题片,对其进行介绍 。李声高曾任《散花》编辑部副主任、黄石文联组联部主任、文艺研究室主任、黄石市书协副主席、黄石市作协副主席、黄石市政协副主席 。现任西塞山诗社社长、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石市民盟主委、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主要着作着有《八半居古诗文选集》五卷 、《八半诗三百》、《八半墨迹印痕录》等 。李声高居士的书法作品多表现为“清雅、恬静、端庄”,冥冥之中,作品里还透露出一种“禅意”,给人一种宁静、幽古、脱俗之感,极具特色 。原来,李声高居士自皈依后,深受佛教文化的启迪 。他认为,中国历代有很多法师既是大书法家,又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弘一法师是他最敬佩的高僧之一 。春节期间,黄石市新博物馆首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黄石知名诗人、书法家李声高先生的50余书法作品在此进行了展出,吸引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前来观赏,成为今年春节期间一道文化大餐 。女诗人吴诗韵观展后,当即赋诗一首:“一生心血灿华堂,满目琳琅翰墨香 。纸上得来终觉浅,笔头流出好文章 。”表达了诗人对老书法家李声高的敬佩之情 。长期从事文艺编辑工作,先后参与《武钢文艺》、《黄石文艺》、《散花》、《五彩石》等文艺期刊的创办与编辑,现为副编审 。早年写作新诗,在全国各报刊发表300余首,80年代始致力于旧体诗词的创作与研究 。诗词授联作品除散见于各报刊外,还入选《五四以来诗词选》、《当代诗词点评》、《现代千家诗》、《华夏吟友》、《中国对联宝典》等数十部选集出版 。出版有《八半居士诗文选集》五卷本、旧诗集《八半吟稿》、检联集《八半联语录》、散文集《八半文钞》、书法篆刻集《八半诗书印》等 。1997年12月当选为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社会评说人书俱在僧俗间初识李声高先生是从他的书法作品开始的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采访人员在许多黄石寺院匾额、有关佛教书籍及诗词作品中屡见其名 。之后,采访人员在接受正慈法师邀请进行佛教文化交流中,所到之处,李声高先生的文学修养与书法艺术常常让很多大家讚赏不已,有的作品还被寺院视为珍宝 。2003年夏,采访人员随同正慈法师、李声高先生等代表湖北省佛协参加河北省柏林禅寺“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活禅夏令营”活动时得知,1987年6月,李声高先生在北京广济寺皈依了当时中国佛协常务副会长正果大和尚,成为一名佛界居士,与柏林禅寺当时的方丈、全国知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和尚是深交多年的“书友”和“文友” 。净慧大和尚对李声高居士的文才十分钦佩 。从此,采访人员与李声高先生接触颇多,逐渐明白了李声高先生为什幺自称是“半新半旧诗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书家、半真半假瞎子”的“八半居士”,对李声高先生走上书法之路有了更深的了解 。1961年,李声高国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务农,但他酷爱书法 。为了训练基本功,他想出一个“绝招”,将一颗笨重的螺丝帽固定在毛笔桿顶端,一可增加毛笔的重量,二可提高握笔的稳定性 。经过长时期的刻苦训练后,再去掉螺丝帽,发现自己已能挥笔自如 。1963年,李声高考入大冶师範学校,1967年分配到武钢灵乡铁矿从事教育和宣传工作 。1972年调入武钢创办《武钢文艺》,1976年调回黄石文化局创办《黄石文艺》,之后,又参与《散花》和《五彩石》的编辑工作 。回忆这段历程,李声高先生感触颇多 。他说,书法与文学基础得益于在农村3年,一边种田,一边刻苦练习书法和学习文学,书法以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为主,文学创作以新诗歌与小说为主 。那时,他在《黄石日报》上发表了小说《办嫁妆》处女作,在灵乡铁矿工作时他在《湖北日报》上发表了两首新诗歌 。1973年,他在《湖北文艺》创刊号上发表其成名作《矿山组歌》,更加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书有禅意通墨海李声高先生的书法作品多表现为“清雅、恬静、端庄”,冥冥之中,作品里还透露出一种“禅意”,给人一种宁静、幽古、脱俗之感,极具特色 。原来,李声高先生自皈依后,深受佛教文化的启迪 。他认为,中国历代有很多高僧既是大书法家,又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弘一法师是他最敬佩的高僧之一 。弘一俗名李叔同,浙江人,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李声高先生说:“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埋藏着深厚的禅意,与自己的心境一拍即合,仿佛找到了一位知己 。”从此,他对弘一法师的书法推崇有加,爱不释手,并开始学习和研究弘一法师的书法,称自己为“弘一法师门外弟子”,并特地篆刻了一枚印章用之 。在学习和研究中,他还发现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是把书法与佛学融为一体,使书法艺术达到极高的境界,如大家熟知的《赤壁赋》,也是书法作品中的一绝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李声高先生临池不辍,取法乎上,刻苦练习苏东坡、弘一法师和赵朴初先生的书法 。也就是这时候,李声高先生开始转向旧体诗词创作,并在他所在的刊物开闢“旧体诗词之页” 。1983年,他参与发起并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旧体诗词团体——西塞山诗社,成为了中华诗词学会早期发起人之一 。满目琳琅翰墨香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 。观李声高先生的书法作品,他的行草清新自然,非矫励所得,讲大势,顾大局,率真豪迈,不斤斤计较一笔一划的得失,自出新意而不践古人,完全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 。他的隶、楷、印,笔力遒劲,力透纸背,笔势雄浑,圆厚而苍浑,气势放纵而端重安详,笔墨流畅,点画随意,自然得体,内藏筋骨,寓刚于柔,凸显大气磅礴而又风流儒雅之势,与其性情颇相符合,处处散发出翰墨芬芳 。当采访人员问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时,李声高先生认为,书法首先是一个载体,其次才是它的艺术 。自古以来,没有人专门为写字而写字,而是藉助这个载体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或意念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通过书法这种载体表达作者的情感,再体现其艺术魅力与价值 。当代知名书法家、诗人吴丈蜀曾说“当书法家,首先要当好学问家”,说的就是这个理 。书法注重的是内容,在内容丰富的基础上才是书法的线条美 。以文取胜,以思取胜,还书法本来的面目,是他对书法艺术的毕生追求 。几十年来,李声高先生从不间断地研习书法,临帖中国历代名书法家手迹 。主张研习书法要有“悟性”,注重“内容”;有效地运用“学书之道,理解先行;学书之法,领悟关键”;提倡“厚古而不薄今,传统而又创新” 。领悟名书法家的书法之意与势,融入自己的笔法与气势,力求作品有创意、有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作品曾先后到日本、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展出 。除了自身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外,李声高先生对黄石地区书法发展所做的贡献也是有口皆碑的 。他组织和创办了黄石书法家协会,参与组织黄石书法作品到全国许多大中型城市进行书法交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组织了逸趣园、澄月岛、鹿獐山等景点的征联、评选、书刻:1986年组织西塞山摩崖刻石;1991年配合黄石国际桌球节组织《国际书法邀请展》;1992年组织《美尔雅书法撷英展》;1993年组织《黄石名胜百联展》及磁湖碑林镌刻工作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徵得了一批全国名家手迹,为黄石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