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学宫


佗城学宫

文章插图
佗城学宫【佗城学宫】学宫文化研究专着《学宫时代》称,在全国可查考的204座学宫和14处考棚中,只有河北定州和广东龙川两地目前还是学宫与考棚并存 。
基本介绍中文名:佗城学宫
专着:《学宫时代》
位于:佗城镇小东门
占地面积:7287平方米
简介学宫文化研究专着《学宫时代》称,在全国可查考的204座学宫和14处考棚中,只有河北定州和广东龙川两地目前还是学宫与考棚并存 。佗城学宫位于佗城镇小东门,是历朝祭孔的庙宇和管理儒学的机关,亦称孔庙 。据旧 志记载,龙川县于唐代始建学宫于城北 。现存的孔庙建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占地面积7287平方米,建筑规模极为宏伟 。庙前有照壁、长 廊、丹墀路、泮池、大门、欞星门;两侧为东西庑廊;正中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五王殿等 。各自独立建筑,又浑然一体,设计新颖,构筑 奇特,显示出中国古建筑工艺的高超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清嘉庆元年(公元1790年),御颁“至圣先师大成殿”的金匾悬挂于殿门上 。清末民初,庙宇曾一度被县行政机关占用,后划给县立第一高级国小作校舍 。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尚存,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勒石标誌 。
佗城学宫

文章插图
修葺之前的学宫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佗城学宫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流逝 。保护修缮 千年古城重拾精彩 。
佗城学宫

文章插图
修葺中对千年古城留下的珍贵遗产,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在佗城调研时指出,龙川县要在对佗城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文物遗产,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进行古城旅游开发 。龙川县文化局王局长也向采访人员公布了佗城保护和修缮方案 。根据方案,河源将斥巨资打造南越王赵佗这一旅游品牌 。主要是全面规划和修护佗城古蹟,全面推介佗城、南越王以及河源深厚的客家文化渊源 。目前,南越王庙和学宫,已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初步修缮,考棚及南越王故居附近的民宅也由政府出资收回,準备统一修缮和处理 。接下来,佗城总共80余处文物古蹟都将按相关法规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王局长称,首期工程拟投资2900万元,请来专家对佗城的文物古蹟作整体规划,重点修护学宫、越王井、越王庙和考棚等重点古蹟,兴建赵佗文化广场,百姓街、百家祠则鼓励居民在政府统一规划下修整 。而整个佗城的修护则要持续至2012年,涉资1 。5亿元 。当年,古龙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要塞,成为百粤首邑;而今天,龙川又成为贯穿中国南北大动脉——大京九铁路,岭南最北的一个枢纽大站 。历史的轮迴将引领龙川进入另一种繁华 。古代印记学宫与考棚科举文化的印记在古代,人们是怎样上学,又是怎样考试的呢?在佗城,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因为,佗城是全国至今罕有完整保存古代学宫与考棚之地 。影响中国1300年的科举文化,在佗城有着基本完整的建筑再现 。作为岭南地区最早设定的县份之一,赵佗催发岭南文明发祥萌芽后,龙川县就开始重视人文、教育的传承与延续 。在唐代,龙川就创建了学宫,宋代多有本地及客寓龙川的饱学之士建立书院,明清时更是普设社学、义学 。自唐以来,龙川地区人文蔚起,科第蝉联 。据初步统计,自唐至清,计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含武举),贡生164人,秀才2000多人 。学宫,是全国各地祭祀孔子并由唐时起同时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成为地方官学的泛称,担负传承文化、施行礼乐的教化职能 。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龙川学宫多有变迁 。龙川学宫始建于唐,南宋时一些循州官员都对学宫修葺过 。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龙川学宫遭到兵燹 。明代前期,当地官员重建学宫,规制悉备 。但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学宫又被攻城的贼寇毁坏 。原学宫还有照壁、泮池、戟门、东庑、西庑,现存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都是在清康熙年间重建的 。我们现在佗城看到的龙川学宫,是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后,再于2006年经龙川县重新维修后的模样 。重修后的龙川学宫基本是修旧如旧,整体色调沉稳 。大成殿前的仿古砖凹凸不平,一块年代久远浮雕着游龙的大石板仍照旧制铺在殿前台阶中间 。这块有着美丽图案的浮雕,曾是近在咫尺的佗城中心国小孩子们的玩耍之处 。大成殿重檐四出,周围是花岗石柱础垫托的大柱,梁架和斗拱间雕刻有莲花、龙头、捲云等纹饰 。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端坐在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金字牌匾下,双手互动放虚拱于胸前,面容肃穆 。想当时,孔子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理想,曾点说了他的理想生活:“暮春的时候,穿着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边去洗澡,到舞雩台去吹风,再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叹着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安定祥和的世界,是孔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精神动力 。受太多因素的牵制,他在政治上无法成功,而在30而立时开办私学的举动,却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 。明伦堂是学宫的讲堂,摆得端端正正的一张张造型简洁的桌凳,若走进时空隧道,或许就看见了众多古时的青少年,正认真地跟着夫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明伦堂再进去,便是尊经阁,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里面藏的都是经史子集等各类经典 。但重修后的学宫里面没有了藏书 。整个学宫建筑宏伟庄严 。站在大成殿门前,仰望苍穹,鸿飞冥冥 。这时候,一股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怀便油然而生 。考棚离学宫不远,在佗城西门 。龙川考棚是全国现存为数甚少的科举考试场所,这为研究明清科举考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自龙川创建考棚后,当时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不少童生都到此赴考 。阴雨中,我们走进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龙川考棚 。经过了多次政治风云,考棚数次改变用途,现存考场两栋、办公室及宿舍各一栋,占地约6000平方米 。1929年出生的黄伯鑒仍记得小时候所见的考棚:“很漂亮,里面都是木家具,后来好多拆了,木製丁字架也没有了 。我还是小孩子时,那里已是龙川第一中学,最大的考场做了会议室 。”学校迁走后,这里又做了製药厂 。1986年,考棚公布为龙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在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药厂搬迁,考棚小修 。“能保存下来不容易啊!”佗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办公室(简称佗保办)的工作人员慨叹道 。在最大的考场,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毛泽东头像,文革时,这里曾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 。考棚里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木格间和桌椅,显得很是空旷 。几根并不粗大的木柱支撑着高高的瓦面,墙壁离地约1米处嵌着挺现代化的大窗子,给考场带来明亮的自然光 。这些柱子大约离地2米处有个小方格,正与对面的墙上的一些木板痕迹对应,可看出,这里曾榫有一块高约2米的木板 。同行的佗保办工作人员介绍,当年每一个视窗都对应有一个高2米、宽1米、深1.3米的号房单间,是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的地方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后,这里做了学堂,着名文艺评论家萧殷等不少龙川近现代着名人士都曾在这里就读过 。考场外,两棵玉兰树枝繁叶茂,地上乱石铺地,蒲公英从砖缝里探出了毛茸茸的脑袋 。不远处,几户人家房顶上飘起了炊烟,一些小孩背着书包嬉闹着归家 。人们的生活在继续,崇文重教的传统一脉相承. 2008年6月7日河源日报 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