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

文章插图
土壤因素【土壤因素】土壤因素是指土壤中的水分供应状况等.当土壤水分供应充分时农田实际蒸散只取决于气象和作物因素·全区深水沉积岩的划分採用相和相组合两个级别,相或岩相是指被用来指示一组地层或单一地层,一般具一定的岩性,成层性以及沉积结构、构造的地层,一个相的特徵通常可反映其沉积机制或是说土壤的原始pH值和缓冲能力 。
基本介绍中文名:土壤因素
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
固体: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
液体:土壤水分
气体: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相关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 。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 。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互相联繫,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一、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 。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複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二、有机质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誌,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乾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民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 。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三、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 。l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四、土壤水分土壤是一个疏鬆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 。直径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 。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 。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移动的快慢决定于土壤的鬆紧程度 。鬆紧适宜,移动速度最快,过松过紧,移动速度都较慢 。降水或灌溉后,随着地面蒸发,下层水分沿着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应在分墒后及时採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个疏鬆的隔离层,切断上下层毛管的联繫,防止跑墒 。“锄头有水”的科学道理就在这里 。土壤含水量降至黄墒以下时,毛管水运行基本停止,土壤水分主要以气化方式向大气扩散丢失 。这时进行镇压(碾地),使地表形成略为紧实的土层,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断的毛细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扩散损失,所以民众说“碾子提墒,碾子藏墒” 。镇压后耱地,使耕层上再形成一个平整而略松的薄层,保墒效果更好 。五、土壤空气土壤空气对作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极大的影响 。生产上应採用深耕鬆土、破除扳结、排水、晒田(指稻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相关类型(1)母质因素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鬆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沖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着 。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儘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徵 。(2)气候因素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 。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的本质特徵——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4)地形因素在山区,由于温度 。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着的垂直地带分化 。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 。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鬆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鬆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相关词语气候生物地形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