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却为何没能称帝?( 三 )


所以在皇位推选局势僵持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
“既然我当皇帝你们不同意,豪格又说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举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摄政 。”
多尔衮的这个提议被一致通过 。
应该说,多尔衮的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难得的 。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内部危机,即满足了两黄旗元老们的愿望,也达到了自己和两白旗掌管大权的目的,所以各方势力都得息事宁人,尊重和执行这个提议 。难得的是多尔衮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皇位,要知道这是多尔衮第二次错过“一把手”的机会,这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确实难为他了 。
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这里还有一个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尔衮一同摄政的济尔哈朗,依照当时的地位以及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位置是在多尔衮之前为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我认为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主要是利用济尔哈朗的特殊身份,济尔哈朗身份的特殊之处有两点∶
1.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嫡系,让他摄政可以堵住政敌们的嘴;
【多尔衮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却为何没能称帝?】2.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之侄,*统关系济尔哈朗无缘皇位,加之济尔哈朗虽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亲王还是要浅薄,便于多尔衮将来将其踢开 。
事实也就是没过多久,多尔衮便将济尔哈朗排挤掉,甚至一度嫁祸于济尔哈朗,并罢黜亲王爵位而降为郡王,可以说济尔哈朗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
不管怎么说,这场事关大清危机的皇位推选事件,最终以多尔衮的主动让贤而得以和平解决,这就为将来与大明之争并最终问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础 。
作为大清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充分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他智慧过人善于揣摩对手的心态,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总是以最小的代价征服对手 。
网络配图
山海关——号称为“天下第一关”,一直以来都是大清*队无法逾越的关口,大明王朝的五万关宁铁骑一直镇守在此,甚至于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祯皇帝都没肯将其召回保卫畿辅,可见山海关之重要,关宁铁骑之重要 。
吴三桂——关宁铁骑的首席指挥*,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选择了对抗李自成,为其父、为崇祯皇帝,更为爱妾陈圆圆“报仇雪耻” 。闯王李自成亲率23万大*讨伐吴三桂,显然关宁铁骑无论如何勇猛也难敌23万农民*,无奈之下吴三桂企降于多尔衮 。
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急于为父报仇,一雪夺妻之耻的心态,以关宁铁骑为前锋冲农民*,自己则指挥大清*队坐收渔利 。就在吴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时,多尔衮挥*进关,一举大败李自成 。多尔衮于*前责令吴三桂及其铁骑兵削发,并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可以说,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费兵卒突破山海关,这对大清王朝问鼎中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战,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个里程碑 。
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仓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简短的称帝登基仪式后,便匆忙地逃离北京城,临走时还不忘给紫禁城放把火,导致紫禁城部分建筑受损 。最终在吴三桂以及满清*队的追击下兵败身亡(据说被湖北农民误) 。
占领北京城的多尔衮,开始着手稳定北京城的混乱局面,主要是笼络汉人,主要是明朝*员们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项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规格为崇祯帝发丧,给予*去崇祯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暂停汉人剃发,“承诺”大明朝*员继续在新朝留任且职务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