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如何让智谋诸葛亮绑为其卖命一辈子的?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 , 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 , 他将来还要回来 。而多年以后 , 当他位极人臣 , 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 , 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 , 薄田十五顷 , 子弟衣食 , 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 , 无别调度 , 随身衣食 , 悉仰于* , 不治别生 , 以长尺寸 。若臣*之日 , 不使内有余帛 , 外有赢财 , 以负陛下 。”这时的诸葛亮再也无法回到青年时的隆中了 , 但他希望子孙能够自食其力 , 囿于农桑 。这到底说明了诸葛亮性格的淡泊(他曾说过“淡泊以明志 , 宁静而致远”的话) , 还是说明了他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在打一场根本没有可能赢得胜利的战争 , 在从事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知之的事业?
网络配图
许倬云在《从历史看组织》一书中 , 以现代企业为喻 , 对诸葛亮和他一生的事业作了一个形象的定位分析 , 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 , 预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为 , 他没有想到原本可用的本钱少了一大半 , 没有想到要开拓软市场 , 也没有想要借贷 。但是因为董事长做错事 , 刘备把荆州的这笔本钱压在赌桌上 , 一把输光了 。关公麦城败亡 , 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 , 集合全国的力量 , 连营七百里伐东吴 , 这个意气用事的豪赌 , 把本钱折掉了一半 。换句话说 , 诸葛亮收拾了残局 , 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钱 , 做一倍半的买卖——当然办不到 。刘备董事长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 , 却要由诸葛亮来收拾残局 , 诸葛亮送掉了一条命 , 却依然收拾不了 。所以蜀汉之所以败 , 并不是败在阿斗手上 , 是败在刘备的一场豪赌 , 使得诸葛亮总经理无法挽回 。诸葛亮也晓得难以成事 , 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 , 九伐中原 , 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 , 能多做一分是一分 。诸葛亮明知后果 , 所以鞠躬尽瘁 , *而后已 , 五十四岁就*了 。其实即使他多活二十年 , 结果也未必改变 。”
因而 , 如果我们像许倬云那样以现代企业来形象化三国的话 , 那么诸葛亮显然进了一家业绩相当差劲 , 且后续乏力的公司;相反 , 像曹操和孙权这样的强势公司 , 因为其董事长没有对诸葛亮来一番虚伪的礼贤下士 , 诸葛亮竟轻易地将它们放过了 。他决心为刘氏集团打工 , 并不是因为这家公司是一只绩优股 , 有着如何光明远大的未来 , 而是因为它的董事长对他有知遇之恩 , 对他求贤若渴 。
因此 , 诸葛亮感动了 。他改变了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生规划 , 遂许驱驰 , 从此被绑上了刘氏集团的战车 。因此 , 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 , 从此认定士为知己者* , 哪怕这个知己乃是谬托 , 乃是作秀 , 乃是披着羊皮的狼 。因此 , 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在缅怀诸葛亮这位士之楷模时感叹生不逢时 , 没有运气遇到刘备那么礼贤下士的主子 。因此 , 没有找到好主子的奴才们总是自怨自艾 , 在诗词歌赋里发着怀才不遇的酸味牢*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载以来最优秀的文章之一 , 曾长期使那些处于逆境的孤臣和愤懑之士诵读不已 , 为之怒发冲冠 。一千七百年后 , 它甚至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 , 它是要教我们成为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烈之人吗?几年前 ,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 , 即是针对《出师表》而发出来的 。它的全文如下:恍然 , 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