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桂峰-引凤园据普查得知,桂峰从唐末宋初时期,就已经有人在此居住 。至南宋中后期,随着社会的逐步没落,外加金兵压境,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面对内忧外患的国运,许多世家子弟便萌生避世的念头 。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可为安居之所,于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便带领儿孙披荆斩棘,在今祖庙处结庐而居,故祖庙成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为“岭头” 。至元代初年,桂峰其它族姓或外迁或消失 。而蔡氏子孙却繁衍很快,生产力也有所发展 。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 。明洪武初年(1368—1377),尤溪区划分为50个都,桂峰为十六都的中心村 。至明中叶,人口逐步增多,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文化氛围开始浓厚 。读书人中有多人先后考中了秀才、贡生、举人,建起了蔡氏祖庙,又有20几座新居拔地而起 。蔡姓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 。所以,外人开始称桂岭为“蔡岭”或“蔡岭头”,正名为“桂峰” 。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560—1760),这阶段为桂峰发展的鼎盛时期 。外部条件: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此地,大量的官家、商人和艄排工人,从福州返尤必从此地住宿过夜,大量的物质、文化消费,在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地的各种商品文化信息 。内部条件:当地功名成就者比比皆是,经商发财者不乏其人;有钱人开始争置田产、山产,营造华屋 。买田产远至本省的建阳、邵武、古田、闽清等地,其中最多的1户每年可收田租6900多担(1担合50公斤) 。据记载,这期间又新建了华屋近30座 。同时还建起了“蔡氏宗祠”,重建了“祖庙” 。这时候的建筑物,历史典故与吉祥图案,大量出现在各座建筑的石雕、木雕和壁画彩绘之中 。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 。桂峰与周边小村共分两保:以村中小溪为界,后门岭、李厝垄一边和后寮、君竹党、天堂为“桂后保”;坑头、下坪街一边与上塘、三石、牛头坪、半岭坑为“桂塘保” 。解放后,公社化时期(1959—1961),桂峰是洋中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 。1961年,桂峰为小公社,辖桂峰、上塘、天堂、浮洋、官洋、王宅六个大队,后併入洋中公社 。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桂峰为洋中乡(1995年改镇)的一个行政村 。村落风貌桂峰村因受地形限制,历史以来移山填海式的建设不多 。即使村中局部建筑遭受火灾之劫,大多也是在原址上复建,故能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风貌 。
文章插图
1、石桥景区:古称石桥皓月,是桂峰村最繁华的区域 。村中有一小溪穿村而过,依山伴水构筑酒肆、旅馆、商店,蜿蜒布局在小溪两旁,雕梁飞檐,古色古香,虽有一些破败,但仿佛可见当时此地的繁华景象 。石砌古道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酒肆茶楼和旅馆商店鳞次栉比 。再辅以石碑镌刻,明清时代的繁华街区跃然眼前 。四季桂花芳香四溢,阵阵沁入心脾,人们一踏入景区,就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至,使人禁不住生出欲探桂峰深幽之念 。2、下坪古街:简称“下坪街” 。该处位于村中心地带,游客一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排紧密相连、小巧玲珑的古建筑 。它左接石印桥,面前有一块开阔地 。所谓“街”者,便是当地村民平时聚会之处 。建筑年代大多为清中后期之物 。建筑风格较之于其它房屋略显得矮些 。最有特色的是,各座屋面用封火墙隔离,一旦发生火灾,能起到堵塞火路作用 。3、石建街区曲巷通幽:桂峰村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有路皆石,曲巷通幽 。因为桂峰地势崎岖,各座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窄小,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构筑护坡,诸如后门山厝的护坡多达14层、高达余30米,这样就形成了各条曲径通幽的小巷 。为便于行走,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铺上石板条,形成独特的街区路面 。因每座房屋构建工程浩大,新建扩建相当困难,为保留街区的传统风貌,奠定了基础 。古代建筑蔡氏祖庙蔡氏祖庙位于村中心,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建筑面积731平方米,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 。祖庙背倚青山,面朝绿水,龙脉雄伟,案堂俊秀,地理先生称之为“飞凤衔书” 。原祖庙始建于宋元时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廿二夜,周围民房失火,殃及祖庙,遂于次年在旧址上重新鼎建,现存建筑基本完整 。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天井、下堂 。正堂为三层建筑,迭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 。粗梁大柱,翘角飞檐,雕樑画栋,古朴典雅 。面阔五间,明间高大宽敞,厅头设有神龛,置历代祖宗之神位,供后裔春秋祭祀 。堂上高悬“九峰毓秀”、“进士”、“举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额 。三楼大厅两侧分置两个圆窗,寓丹凤之双眼 。沿11级垂带踏跺而下,便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两旁设花架、置盆景 。左右为厢房,边走廊各置9级如意踏跺 。下堂建筑简单大方,屋面正脊彩绘各种花卉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门厅两侧分置两个圆形花窗,次间各置两扇大门 。顺堂前11级垂带踏跺而下,是三个前埕,埕前立有照墙 。整座建筑四周环有石砌走廊,屋后有五层花台,花台沟边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誉为风水的“龙眼” 。从建筑的风格来看,祖庙并不豪华,但在蔡氏子孙的眼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蔡氏宗祠蔡氏宗祠位于石印桥上游 。系清康熙八年已酉(1669),蔡茂相(名云鹤)高中进士后,第三年为首主持兴建的 。据桂峰《蔡氏族谱》记载:当时正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鼎盛时期,“一时拨币兴工,备极辉煌冠冕” 。从此,它成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蔡氏宗祠为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方向270度 。占地面积948平方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 。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山门华表 。面阔五间,左右次间与明间相通,构成一个宽敞的大厅 。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铺就,异常坚固 。正堂为祀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採用减柱法构建,即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故有五爪龙构件 。厅中植四柱,宽10米有余 。正楣中设一神龛,龛内竖立“皇清敕授儒林郎翰林院吉士六世祖登瀛蔡公妣徐安人神位”灵牌 。楣柱悬挂清乾隆宰相、内阁大学士蔡新亲笔题写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的联筒 。额悬“着存”、“进士”、“兄弟举人”匾,左悬一匾,文曰“钦命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学院邵享豫为 文魁 同治戊辰年乡荐中武贡生蔡扬章立” 。前左悬今人立“兄妹硕士”匾,前右悬今人立“硕士”匾各一方等 。沿垂带踏跺而下,为天井,左右各置花架 。两侧为厢房,成门厅式结构 。中堂内昂上悬“父子举人”匾,正楣柱悬挂“最喜渊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继君谟”筒联,外廊悬挂“宗功垂福泽,祖德衍家声”筒联 。中堂之前是一个小庭院,院内树一根石旗桿,旁植奇花异草,可闻阵阵扑鼻芳香 。
- 福建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 梅林镇
- 福建省福清市少林村寺庙 南少林寺
- 试行 福建省省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
-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下辖村 梅林村
- 福建省益源废物利用有限公司
- 福建省晋江市下辖村 苏厝村
-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 大洋镇
-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宗祠 叶氏家庙
-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下辖村 霞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