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自我书写,为什么会“出圈”? 写字速度吉尼斯记录( 二 )


在北京送快递时,因为快件被偷他赔了1000元,他形容当时的感受:“几乎丧失了把活儿干完的动力 。像被一列火车迎头撞翻在地,精神上再也爬不起来……”
这些文字也仿佛一面面镜子,让读者看到了“我们” 。
在这场分享会的互动环节,北京一所高校的研二学生高天翔讲起了他从胡安焉的书中获得的精神力量 。
胡安焉在书中提到,他做服装店店员时,曾为了保持“店内团结”,故意吃亏,讨好同事,他后来对此进行了反思:“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性格不争不抢、同样有过类似工作经历的高天翔,瞬间被这些文字“击中” 。
与读者交流时,胡安焉不止一次听到过“世另我”这个网络词汇,这种仿佛看到“世界上另一个我”的共鸣反馈,让他感到温暖 。
被看见的劳动者
近几年,余秀华、范雨素、王计兵等曾以体力劳动为生的打工者,不再只是被书写的对象 。他们拿起笔对准自己,审视、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他们富有文学性的自我表达被很多读者喜欢,其中《劳动者的星辰》等作品还登上了畅销书榜单 。
“劳动者自我书写的作品并不罕见,但是能‘出圈’的并不多 。”“劳动者的自我表达”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副教授吴麟长期关注的课题,在她看来,这类作品的“走红”是一种社会意义上“可见性”的提升,意味着普通劳动者媒介话语权的改善 。
从这些“走红”的作品中,吴麟感受到了时代性、公共性与故事性的交光互影 。“这些作品植根于现实世界,将个人境遇与时代洪流勾连,使微观个体经历成为理解宏观时代结构的切片 。它们并非仅仅记录一己之悲欢,还具有公共维度的价值追求,探寻公平正义边界、呼唤劳动者的尊严 。”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当劳动者以鲜活文字来记录个体境况、观察世间百态,这个实践本身就是不寻常的故事 。”吴麟说 。
吴麟还发现,除了抗争、苦难,与以往相比,普通劳动者的表达有了更多元的主题和更广阔的视野 。
正如胡安焉在书的结尾所写:“事实上,今天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忿——我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 。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