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黄芪( 二 )


恆山黄芪

文章插图
恆山历史渊源黄芪以“黄耆”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 , 排脓止痛 , 大风 , 痢疾 , 五痔 , 鼠瘘 , 补虚 , 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山谷 。”列为上品 。黄芪产地最早记载于南北朝 。《名医别录》曰:“一名戴椹 , 一名独椹 , 一名芰草 , 一名蜀脂 , 一名百本 , 生蜀郡白水汉中 , 二月十月采 , 阴乾 。”《浑源县誌》记载 , 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 即有上恆山采黄芪入药的历史 。唐代《新修本草》记载 , 道地产区“今出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或甘肃镇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 , 蜀汉不复採用” 。据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记载 , 黄芪在梁代以前黄芪出产在陇西(今甘肃岷县之南)者 , 色白 , 肌理粗 , 新者亦甘而温补 。《图经本草》记载的“河东”即山西产黄芪的记载 。宋代以后的医家始终把浑源黄芪视为正宗和上品 , 故有正北芪之称 。元朝末期开始 , 野生黄芪大面积发展 , 作为贡品 。明代 , 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把黄芪列为“本经上品” , 称之为“补药之长” , 并把它的药性编成歌诀:“黄芪性温 , 收汗固表 , 脱疮生肌 , 气虚莫少 。”民国初 , 陈仁山所着的《药物出产辨》载:“正芪产区有三处:一关东 , 二宁古塔 , 三卜奎 , 产东三省 , 现时山西大同(以浑源为最大量)、忻州地区 , 内蒙古及东北产者为优 。”恆山黄芪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 从1949年—1995年的47年中 , 全县累计采刨黄芪11.2万吨 , 销售10.7万吨 , 为国家创汇4352万元 。
恆山黄芪

文章插图
恆山黄芪生产情况2012年 , 浑源县18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种植黄芪 , 面积达2.2万公顷 , 有“中国黄芪之乡”之誉 。产品荣誉2014年04月16日 , 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恆山黄芪”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地理标誌地域保护範围恆山黄芪产地範围为山西省浑源县官儿乡、千佛岭乡、青磁窑乡、东坊城乡、裴村乡、大磁窑镇、黄花滩乡、大仁庄乡、沙圪坨镇、王庄堡镇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一、种源蒙古黄芪 。二、立地条件产地範围内海拔高度1200米至1800米 , 土壤为花岗片麻岩为成土母质的粗骨性砂质壤土 , 耕作土层≥30厘米 , 坡度≤25度 , 土壤pH值7.0至8.0 , 有机质含量≥2.0% 。三、栽培管理1.播种:选择上年採收、籽粒饱满、种皮黄褐色或棕黑色、发芽率为60%以上的当地种子播种 。2.田间管理:(1)查苗、补苗:播种齐苗后进行查苗补苗 , 补种时间不晚于当年7月中旬 。(2)中耕除草:播种当年不除草 , 以后每年黄芪返青后封垄前进行中耕锄草 。3.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不得污染环境 。四、採收与加工黄芪生长5年或5年以上均可採收 。採收时间选择在9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或4月上旬至5月上旬 。除去鬚根和根头 , 晒乾 。五、质量特色1.感官特色:呈圆柱形或圆条形 , 单条 , 无鬚根 , 上端较粗 , 长度≥30厘米以上 , 直径≥1厘米 。顶端间有空心 ,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 , 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质硬而韧 , 不易折断 , 断面纤维性强 , 粉性足 , 皮部黄白色 , 木部淡黄色 , 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 , 菊花芯明显 。嚼之有浓郁的豆腥味 , 味甜 。2.理化指标:水分≤10.0% , 总灰分≤5.0% , 水溶性浸出物≥19.0% , 黄芪甲苷≥0.120% , 总皂苷≥1.00% ,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0.02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誌使用恆山黄芪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 , 可向山西省浑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 , 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 , 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 。恆山黄芪的检测机构由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