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 巴蜀( 二 )


文章插图
传说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当他的部下鳖灵带领人马去治水之际,他却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归来,一种说法是他“自以为德行不如鳖灵”学尧之禅让,委国而去;另一种说法则是鳖灵用武力将他赶走,因此后人的诗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谁”,“似向春风诉国亡”这样的句子 。《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的说法 。李商隐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也许暗示了这一点 。望帝化鹃的故事,除《蜀王本纪》中只有简短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派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把他树成理想之君 。有的说,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来,去劝说鳖令 。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 。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红嘴) 。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 。传说之二

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 巴蜀

文章插图
古时候,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 。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 。杜宇在治水中,得到鳖灵的帮助,任鳖灵为相,但鳖令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设计陷害杜宇,将其赶走,夺了王位,还想霸占龙妹 。龙妹一心只盼杜宇归来,不接受鳖灵 。杜宇担心龙妹,化成一只鸟,飞到龙女的窗台上叫:"归信阳,归信阳,鳖灵真是黑心肠 。“因杜宇出自信山之南,按古人说法即信阳 。龙妹知道这是杜宇已经遭害了,悲痛欲绝,不久死了,也化成一只杜鹃 。夫妻每日唱合:"春日忙,春日忙,快快播种好收粮 。”取代杜宇之后开创“开明”王朝的鳖灵,据说是从楚国漂上来的一具死尸,到纹山下复活了 。被杜宇任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 。接着的开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带来灭顶之灾的 。传说武都地区有“山精”,变作女子,美貌无比,蜀国的女子都比不上她 。蜀王把她接到成都,纳为妃子,她不习水土,病了,想回家了,蜀王想方设法要她快乐,不成,她死了,蜀王在城中筑了一座武担山埋葬她(是把她故乡的土,老远的运到成都),墓上还安了一面大石镜作纪念 。这件事传到秦国,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送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丁力士打通蜀道迎接五女,走到梓潼,碰见一头大蛇正钻入洞 。一个力士紧紧抓住蛇尾,其他的人相助,轰的一声,山崩了,把五个力士和五个美女全都压在了山下 。山分成五岭,山顶有平台,蜀王登台悼念,命名五妇冢;平台后人叫思妻台 。老百姓都怀念五个力士,叫它五丁冢 。秦王后来就派兵沿着五丁开的这条路灭了蜀国 。杜鹃的传说主要在蜀,而神女的传说在巴流传最广,最早记载在《山海经》中,宋王《高唐赋》、《神女赋》,李白《感兴八首》都写到她 。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集》中有关神女传说之大成:神女瑶姬是西王母的小女儿,她率领十二个姐妹到人间游玩,帮助大禹治理洪水 。把三册天书授大禹要他照书行事 。她又带领姐妹与製造水害的十二条恶龙奋战,恶龙被斩首掉到地下,便成了十二座山峰,她也留在了巫山化作神女峰了 。照巴人看来,神女是完美的女神,掺杂不得情爱一类故事的 。宋玉的《高唐赋》说她与楚王幽会,是一种亵渎 。这个时期,巴蜀之间的交往,巴蜀和外界的交往都多了起来,争斗自然也多 。传说中便塑造了两个称得上"民族英雄"的形象 。一个是巴国的巴蔓子,一个是蜀国的五丁力士 。巴蔓子的传说,《华阳国志》有记载,迄今川东一带仍广为流传,重庆七星岗莲花池的“将军坟”,忠县“土主庙”都是纪念他的 。据说当年巴国遭蜀国的入侵,将军蔓子请楚国出兵援助,答应平定以后,将三城(其中包括忠县)割让给楚 。事平,楚国使臣来要城,蔓子说,城不能给,带我的头去 。“割头保土”就是“土主庙”的来历 。每年农曆三月四日,据说是蔓子割头的那一天,忠县百姓都要抬着蔓子夫妇的塑像游行,举办庙会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五丁的故事流行于川西各地,说法不一,大多与开通蜀道有关 。一说“蜀王好财”,秦王送他五头能屙金子的牛,他派五丁力士去接回来,安置于现成都金牛坝;一说“蜀王好色”,秦王送他美女,他派五丁去接,由此打通蜀道,秦乘势从蜀道灭了蜀国 。巴国和蜀国先秦时期巴蜀在先秦时期是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 。主要在今四川省、重庆市境内 。东部为巴国(国都重庆),西部为蜀国(国都四川成都) 。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 。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特别是其精緻的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在属于战国时期的兵器及古玺上,还发现两种与汉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释读的文字 。考古发现还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时代已进入阶级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