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理论

师生互动理论【师生互动理论】师生互动理论( theories of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是指以课堂中师生人际关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观察技术和理论观点 。以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为基础 。侧重分析师生人际关係模式及教师期望、特徵与教学风格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业成绩 。早期的主要研究见美国学者沃勒的《教学社会学》(1932) 。他率先较为系统地採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及方法 , 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係 , 并以对教师权威的分析为中心 , 强调师生关係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从属”关係 , 彼此之间含有潜在的对立情感 , 不断进行着权力斗争 。
此后 , 对师生关係侧重心理学分析最着名的学者 , 是美国的弗兰德斯 。他提出课堂行为观察技术 , 探讨师生之间的 10 种交谈行为 , 发现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的学习 , 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20世纪 60年代后 , 有关研究主要採用社会学方法 , 并以标籤理论和微观解释论为代表 。就标籤理论而言 , 英国社会学家里斯特在 70年代把社会科学中解释越轨问题的标籤理论套用于教育研究 , 以教师期望为中心 , 分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过程 。他发现 , 不同能力组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模式 。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 主要特点:教师事实上对特定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并贴上标籤;因期望、标籤不同 , 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也不同; 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自我形象 , 影响他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如果教师的期望和标籤不变 , 学生又未主动予以反对或改变 , 那幺学生的成绩及行为将愈益接近教师的期望与标籤 。就微观解释论而言 , 以英国一些教育社会学家为主体的解释论者 , 主要通过考察师生对课堂情境的不同定义 ,  分析师生互动过程 。他们认为 , 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师生採取的不同“策略”1402而产生的“磋商”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