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 二 )


霍乱弧菌

文章插图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致病因素霍乱弧菌产生肠毒素,是一种剧烈的致泄毒素 。该毒素作用于肠壁促使肠黏膜细胞极度分泌从而使水和盐过量排出,导致严重脱水虚脱;进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所致疾病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在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在地方性流行区,除病人外,无症状感染者也是重要传染源 。高比例的无症状携带者有利于疾病的扩散,根据卫生状况,无症状携带者和病人的比率波动在10:1~100:1之间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如海产品、蔬菜经口摄入 。居住拥挤,卫生状况差,特别是公用水源是造成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 。在正常胃酸条件下,如以水为载体,需饮入大于1010个细菌方能引起感染;如以食物作为载体,由于食物高强度的缓冲能力,感染剂量可减少到102~104个细菌 。任何能降低胃中酸度的药物或其他原因,都可使人对霍乱弧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 。病菌到达小肠后,粘附于肠黏膜表面并迅速繁殖,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而致病 。O1群霍乱弧菌感染可从无症状或轻型腹泻到严重的致死性腹泻 。在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感染中,无症状者可达60%,在El Tor生物型感染中,无症状者可达75% 。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所致疾病较El Tor生物型严重 。典型病例一般在吞食细菌后2~3天突然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多无腹痛,每天大便数次或数十次 。在疾病最严重时,每小时失水量可高达1升,排出由黏膜、上皮细胞和大量弧菌构成的如米泔水样的腹泻物 。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而导致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硷血症和低容量性休克及心力不齐和肾衰竭,如未经治疗处理,病人可在12~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25%~60%,但若及时给病人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死亡率可小于1% 。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比O1群严重,表现为严重脱水和高死亡率,且成人病例所占比例较高,大于70%,而O1群霍乱弧菌流行高峰期,儿童病例约占60% 。病癒后一些患者可短期带菌,一般不超过3~4周,真正的慢性带菌者罕见 。病菌主要存在于胆囊中 。免疫性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 。病人在发病数日,血液中即可出现特异性抗体,7℃14天抗体滴度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较低水平,但能持续约3个月之外 。病后小肠内可出现分泌型lgA 。体液抗体与免疫的关係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局部SlgA可在肠黏膜与病菌之间形成免疫屏障,有阻断粘附和中和毒素的作用 。诊断由于霍乱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因此早期迅速和正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预防本病的蔓延有重大意义 。直接镜检採取病人“米泔水样”大便或呕吐物 。镜检(涂片染色及悬滴法检查)观察细菌形态,动力特徵 。细菌分离培养可将材料接种至硷性蛋白胨水37℃培养6~8小时后,取生长物作形态观察,并转种于硷性平板作分离培养,取可疑菌落作玻片凝集,阳性者再作生化反应及生物型别鉴定试验 。特异性制动试验取检材或新鲜硷性蛋白胨水培养物一滴,置于载玻片上,再加霍乱弧菌多价诊断血清,加盖玻片,用暗视野镜观察,3分钟内运动被抑制的即为阳性,此法优点是快速而特异操作简便,但必须有数量较多的弧菌才检出 。免疫萤光试验除一般免疫萤光法外,还可用萤光菌球法检查 。特徵霍乱弧菌所致的霍乱,为烈性肠道传染病,曾在世界上发生过几次大流行,至今仍未平息,因此,霍乱被列为国境检疫的传染病 。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型,一为古典生物型,一为爱尔托生物型,这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及血清学性状方面几乎相同,可作第四组霍乱噬菌体裂解试验,多粘菌素B敏感试验,鸡红细胞凝集试验,V-P(服-泼)二氏试验等试验加以鉴别:本菌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霍乱弧菌具有耐硷性,故常用硷性(pH值8.4~9.2)培养基选择性分离培养本菌 。在硷性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呈水滴样光滑型菌落,而在硷性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培养6~8小时即可形成菌膜,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作快速增菌,进行鉴定 。在庆大霉素琼脂平板上,生长快,8~10小时能生长出小菌落,可供鉴定用 。霍乱弧菌能分解蔗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阿拉伯胶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