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历史的观念》主要源于两部分手稿,一部分是一组题为“历史哲学讲稿”的演讲稿,这是柯林武德在1936年前两个学期写作和讲授的 。1940年,柯林武德对讲稿进行了修订,并以“历史的观念”为名又讲授了一次 。第二部分手稿即《史学原理》,其性质就不一样了 。柯林武德原想将它当做一本单独的书 。但是柯林武德终未完成,后被诺克斯收入《历史的观念》一书中 。作品思想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表述了一种唯心主义史学理论观点 。儘管在解决传统史学困境的有效性方面,其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却体现了其一贯的现代主义立场 。两相比较,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呈现的学术逻辑是:问题意识鲜明,过程意识缺乏;将历史本体置于形而上的“物自体”地位,使其对历史写作与构思层面的制约力缺乏;重视文本与语言在历史写作中的地位,使之成为研究者可以无限释读的对象,史学研究应有的学术敬畏之心缺乏 。一、关于柯林武德中心论点柯林伍德在西方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从被介绍到国内开始,他的思想便给人以强调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的印象,《历史的观念》告诉读者柯林武德的中心论点:“哲学是反思的” 。因为它的任务不仅是要思维某种客体,而且要思维这一思维着某种客体的思维 。因此哲学所关怀的就并非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对客体的关係,它既关怀着客体,又关怀着思想 。历史学家的思想固然会对历史认识产生巨大影响,但绝不能因此说历史完全是历史学家主观杜撰出来的东西,无论历史学家是否去撰写历史,历史都是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思想而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能否符合客观的历史真实既取决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又取决于历史学家本人在现实实践中形成的历史观是否正确 。二、关于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在论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之前,柯林武德首先批判了以往的历史学方法,并把它们归为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 。所谓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是指历史学家根据自身的需要,摘录和拼凑各种不同的权威们的证词而建立的历史学 。柯林武德认为它根本就不是历史,因为它并没有满足科学的必要条件,只是单纯的摘抄和编排前人的东西,缺乏主动的思维 。如果一旦权威的证词相互抵悟,历史学家就无所适从,这种史学从古典时代一直延续至今,19世纪的“批判历史学”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只是把它修补的更加精緻和完善 。柯林武德号召要在历史学领域里进行一场“培根式”的革命,来清理这两类研究方法给历史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一自然科学家必须要“质问大自然“一开启了自然科学的新时代,培根认为,科学家必须採取主动,为自己决定他想要知道什幺,并在他自己的心灵中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这一点:而且还要找到迫使自然做出答案的手段 。柯林武德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历史学 。但柯林武德认为,这种方法完全是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建立的,首先收集历史事实,然后寻找规律,进而建立理论,也就是在已经收集到的事实里外推出可以分辨的模式来,最后把这些模式外推成为一种有关普遍历史的理论 。这只是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的垂死阶段,因为它们无法告诉读者除权威的证词之外的东西,只不过是把现成的情报从一个心灵转运到另一个心灵里,毫无创造性 。因此这两种历史学都会被一种新的历史学所取代,这种历史学就是柯林武德所提到的人性的科学,而这一切,又是以他的核心命题“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为切入点的 。三、关于人性科学柯林武德所谓的人性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学科 。他认为历史学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是心灵科学,精神科学,也是一种人性科学 。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自我认识,那幺人们关于其他的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各种知识所建立起的基础也是不牢固的,但这种自我认识并不是关于人身体的性质,也不是关于他心灵知识 。而是关于他的认识能力与理解力,或是他的思想,或是他的理性的知识 。关于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自洛克到柯林武德所处时代的哲学家们都有过不同的尝试,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柯林武德认为,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人性科学”的研究方法被自然科学的类比所歪曲,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进,因此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套用到每一种问题上在当时看来都是正确的 。长期以来史学研究方法都是在自然科学的荫庇之下成长起来的,史学对自然科学的模仿,使得专业史学家有意无意之间强烈地倾向于以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史,乃至史学有向自然科学看齐的趋势 。但事实上,自然科学与人性科学二者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要求学者要正确的区分自然科学与人性科学 。四、关于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柯林武德认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因而都基于事实,但作为两者对象的事实,性质却大不相同 。他说:“一切科学都基于事实,自然科学是基于由观察和实验所肯定的自然事实;历史科学则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 。”他认为,同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事,历史也就是人事的历史,自然并没有历史.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时,没有必要研究自然是在怎幺想的,但是历史学家决不会只关心这两个之中的任何一个,而把另一个排除在外,他进行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行动 。人的行动不光包括它的外在表现,重要的是它还包括有行动者的思想和动机 。柯林武德说:“自然的过程可以确切地被描述为单纯事件的序列,而历史的过程则不能 。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是一个有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因此历史学的对象就不是单纯的历史事件,而是“历程” 。历史事件有始有终,但历程却无始无末,它只存在着形式的转化 。“历程P1转化为P2,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界线标誌着P1的结束和P2的开始,P1并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它只是改变了形式称为P2,P2也并没有开始,它以前就以P1的形式存在着了 。因此,P1的遗蹟不是P1的死掉的残骸,而是仍然是活生生起作用的P1本身,只不过是被纳入了另一种形式P2而已……这就是柯林武德所谓的活着的过去 。而这种P的存在,正是思想的载体 。”历史与自然科学二者所适用的因果律也有差异,这也是历史难以把握的原因所在,柯林武德依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权威在叙述某个过程或思想时,因为某种原因必然会在这个过程或思想的内部各环节留一些空白没有加以描述,但这些空白是包含在权威们关于这个过程和思想的描述之中的,历史学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标準,运用自己的方法準则和他自己对于相关性的信条来填补这段空白 。当然史家的发挥是在不影响其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添补,此书中柯林武德称之为“构造” 。同时,他的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他的理论所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够明晰,有的缺乏科学规定,这就往往导致某些理论的混乱、诸如他所谓的“理解”、“重演”等等,究竟作何解释,并没有阐明 。这是他理论的薄弱性所在 。其次,他截然划分并割裂科学方法与史学方法有绝对他的倾向,甚至不承认历史本身也有像自然规律那样的客观规律 。应当说,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互相渗透、影响、利用并促进着 。再次,柯林武德试图建立一种与传统史学相对立的、无所不包的、无所不能的史学,却仅仅局限于对史学进行方法和知识论的考察,远远没有对历史规律本身作出任何结论,从这一意议上说,柯林武德对史学史上的古往今来“评头品足”,却拿不出博採众长的建设新型史学的“图纸” 。作品影响《历史的观念》自问世以来,成为史学理论家们所关注的重要着作之一 。沃尔什、鲁宾诺夫、戈尔登斯坦、杜森等西方史学家都曾担文评述 。这也足见该书影响之深广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对以往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界定,在历史认识论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标誌着历史哲学的研究方向从历史本体论转为历史认识论上来 。出版信息《历史的观念》现有两个编本 。一个是诺克斯在1946年编辑出版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主体内容是,柯林武德1936年所作的历史哲学演讲,演讲主题是从古希腊到其所处时代的史学史 。还有《史学原理》手稿中的部分内容,以及他当时已经发表的论文《历史学想像》(1935年)和《人性与人类历史》(1936年) 。另一个是杜森于1994年编辑出版的版本 。杜森编辑的版本,仍以诺克斯版本的内容为主体,另外增补了三篇文献,分别是《历史哲学讲稿》(1926年),《绪论:某某哲学、特别是历史哲学的观念》(1927年)和《历史哲学纲要》(1928年) 。这三篇文献表明了早期柯林武德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有利于读者认识其历史哲学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罗宾·乔治·柯林武德1889年2月22日于英国兰开郡 。他13岁以前受其父亲,画家兼考古学家w·G·柯林武德(1819~1900)的亲职教育,1908年入牛津大学,1912年被选为牛津大学导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征从事战时工作,战后重返牛津彭布鲁克学院,任研究员,1934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935年任牛津温弗莱特形上学教授,1943年退休 。他的着述,除《历史的观念》外,还有《形上学论》、《艺术原理》、《自传》等 。作为一位当代英国哲学家,他的历史观多少代表着西方史学界对历史科学的新认识 。
- 曾淑勤的音乐作品 情深意动
- 汪明荃演唱的粤语歌曲 千王群英会
- 关于原版增值税专用发票缴销的通知
- 腾讯漫画VIP
- {猎人+微死神}爱吃朱古力球的CAT
- 探矿权人
- 假如我是真的——推荐Shallow的《没有说出的爱》
- 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
- 包小姐的包
-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产权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