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 吉尼斯记录汉代婚礼( 三 )


直到唐朝时 , “合卺”才真正演变成新婿、新妇真喝酒 , 还要一饮而尽 。这时 , 瓢已改为酒杯 , 称为“合欢杯” , 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
障车 , 是唐朝“亲迎”时出现的一种新婚俗 。最初 , 只有一些百姓聚合起来 , 拦阻新妇的婚车 , 索取些酒食后 , 就予放行 。后来 , 一些权富也掺和进来 。他们“广奏音乐 , 多集徒侣 , 遮拥道路 , 留滞淹时 , 邀致财物 , 动逾万计” 。从以往单纯索取酒食 , 演变为勒索巨额钱物 , 甚者调戏、抢夺貌美新妇 。统治者虽多次下诏“禁断”此陋俗 , 但收效甚微 。有的迎亲者 , 不堪骚扰勒索 , 让新妇中途偷偷地弃车乘马 , 偷偷地到男家去成婚
转毡 。指新妇至男家 , 入门时 , 要在男家事先铺设好的毡席上行走 , 脚不得踏地:“新妇至门 , 步履不着地 , 以毡展转承之而行 。”
奠雁(鹰) 。唐代新妇“坐鞍”后 , 新妇带来的女侍者将雁掷入堂中 , 然后“遮女出堂” 。此雁不能杀死 , 以后待男家放生使用 。敦煌地区流行的“奠鹰”婚俗 , 或源于内地“奠雁”婚俗 。其风俗是:新妇坐鞍后 , 拿一只用红绸裹着的鹰 , 交给新郎去放生 , 寓有祝福新郎“鹏程万里”之意 。
撒帐 。唐朝时 , 新婚夫妇进入婚房 , 互相对拜后 , 分左右在婚床上坐下 。他们一边向观礼的亲朋撒掷金钱、彩果 , 一边念“撒帐儿”愿文:“今夜吉辰 , 某氏女和某氏儿结亲 。伏愿成婚以后 , 千秋万岁 , 保守吉昌” 。所撒金钱、彩果 , 寓有财源茂盛、早生贵子、五谷丰登之意 。
合发 。又叫“结发”、“合鬓” , 唐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婚俗 。将新婚夫妇的头发“合而结之”的礼俗 。高适《秋胡行》诗曰:“一朝结发从君子 , 将妾迢迢东鲁陲 。”后来 , 人们用“结发”指元配夫妻 。
唐代 , 新妇要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 , 由亲友们观看、闹房 , 谓之“观华烛” 。
文史君说综观《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周代“士”阶层的“亲迎”礼仪 , 既没有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 , 表示庆贺;也没有新婚夫妇与宾朋参与的盛大宴饮活动 , 更没有喧闹的乐舞演奏 。甚至 , 《礼记·曾子问》还有“嫁女之家 , 三夜不息烛 , 思相离也;取妇之家 , 三日不举乐 , 思嗣亲也”的记载 。《礼记·郊特牲》交代了为什么举行婚礼时 , 不演奏音乐的原因说:“昏礼不用乐 , 幽阴之义也 。乐 , 阳气也 。”为什么举行婚礼时 , 亲朋好友不来表示庆贺?“昏礼不贺 , 人之序也 。”楞是将本应兴高采烈、热热闹闹的婚礼 , 搞得冷冷清清的 。这无疑与婚礼的喜庆性质 , 格格不入 。因此 , 这两项礼仪 , 自秦汉时起 , 就逐渐消逝了 。取而代之的 , 是诸如喧闹欢庆的宴饮、却扇、新妇乘鞍、撒帐、闹洞房、演奏乐舞等新型婚姻礼俗 , 反映出礼俗随人情、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变迁而变化的特点 。
参考文献1. 佚名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 , 北京:中华书局 , 19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