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 吉尼斯记录汉代婚礼( 二 )


或许是欢快的乐舞看腻了 , 听腻了 , 东汉人琢磨着 , 婚礼上演奏的乐舞 , 应该搞点创新 。于是 , 东汉京师洛阳一带的权富们 , “引领时代潮流” , 率先将婚礼上演奏的喜庆乐舞 , 改为以往办丧事时演奏的丧乐《魁儡》 , 以及人们抬棺材时 , 为配合而相互唱和得挽歌 。有识之士预感不吉 。果然 , 不久京师毁于兵燹 , 权富们死亡枕藉 。
汉代新婚夫妇仍沿承“合卺”礼仪 。与周代不同的是 , 汉代人行“合卺” , 不再使用葫芦瓢 , 而是使用酒杯;用酒漱口 , 并不真饮 。
后世令很多新郎、新妇不堪“忍受”的“闹洞房”礼俗 , 开始于汉代 。不过 , 有的“婚闹”最终将喜事变成了丧事 。西汉时 , 汝南一个名叫张妙的人参加朋友杜士的婚礼 。酒醉后 , 来宾们戏谑新郎 。张妙将杜士捆起来 , 捶了二十下 , 又用绳子绑着杜士的脚趾 , 悬挂起来 。结果 , 杜士竟然不堪折磨而死了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迎”礼魏晋南北朝迎亲礼俗在承继汉代谑婿、合卺等礼俗基础上 , 又有一些新的礼俗形式 , 如催粧、却扇、新妇乘鞍等出现 。
催粧 , 应是“催妆” , 是指新婿带人去女方家迎亲时 , 新妇子以化妆等事为由 , 迟迟不肯离家 。男方的随从们这时候就要“催粧”了:“迎新妇 , 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 , 催出来 。’其声不绝 , 登车乃止 。”
新妇乘鞍 。这是北方盛行的一项婚俗 。新妇到新郎家 , 入门后 , 要先在马鞍子上坐一会 , 谓之“乘鞍” 。有人说 , “鞍”即“安”的谐音 , 取平安之意 。也有人认为 , 这是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遗留 。游牧民族最初以马背为家 , 进入中原后 , 虽居住房屋中 , 但对民族传统 , 仍眷恋不舍 。故采取这种形式 , 予以传承 。
马鞍
却扇 。这一婚俗盛行于南朝 。新妇出嫁时 , 双手张扇 , 遮掩其面 。与丈夫单独见面时 , 才拿掉扇子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臣温峤丧妻后 , 假意为表妹寻觅到一如意郎君夫婿 , 实则自娶 。成婚日 , 表妹取下扇子 , 看到新郎官是温峤后 , 拍手大笑说:“我早就怀疑 , 所谓如意郎君 , 就是你这个老东西 , 果然如此 。”
四、隋唐时期的“亲迎”礼隋唐时期 , 依然承继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若干“亲迎”礼俗 , 如设青庐、催妆、新妇乘鞍、去扇、合卺、闹洞房等 , 但也受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 而有所创新 。这些创新 , 一是对前述传承以往的若干婚俗 , 予以名称或形式上的变化;一是新创造出来若干新的婚俗 , 如念诗、障车、撒帐、奠雁(鹰)、结发等 。
青庐 , 唐朝人又称作“铺设帐仪”、“入帐”、“登虚帐” 。唐德宗时 , 有人建议 , 将青庐改设在堂室中 。为图吉利 , 改名为“百子帐”
唐朝时 , 敦煌人举行婚礼 , 几乎每一项婚仪 , 如撒帐、去扇、合发等 , 新婿、新妇或其亲友 , 都要念一首婚俗诗 。如新郎骑马到女方家迎亲时 , 女方亲友要念一首《请下马诗》:“窈窕出兰阁 , 步步发阳台 , 刺史千金重 , 终须下马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