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敦煌壁画中的域外文明密码——由一场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开题报告会说起 世界之最开题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王冰雅宋喜群
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 , 其造型源于异域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考证 , “反弹琵琶”形象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 , 再到中唐敦煌 , 其形象经历了从胡人变成汉人、从男性变为女性的转变 。“反弹琵琶”形象的转变过程 , 正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交融的见证 。
“反弹琵琶”形象溯源 , 是“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 。近日 ,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在敦煌研究院举行开题报告会 。该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和敦煌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 , 由葛承雍担任首席专家 , 以敦煌壁画为研究切入点 , 破解敦煌艺术中的域外文明密码 。
推动冷门绝学研究的具体实践
“国家设立冷门绝学研究专项 , 就是要通过这些项目打通关节 , 推动学术的发展 , 最终推动文化进步 。”开题评审专家 ,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孙英刚说 。
“学术之用在于通过人们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 学术的核心意义在于开发民族智慧 。”开题评审专家、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说 , 促进学术 , 特别是冷门绝学的发展 , 意味着提升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 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 。从这个角度看 , 国家设立冷门绝学研究专项 , 有长远的考量和重要的意义 。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设立冷门绝学团队项目 , 全国仅有20个项目入选 , 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文献、敦煌遗书等 。作为入选项目之一 , “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课题无疑是推动冷门绝学研究的具体实践 。
“今天研究敦煌 , 中外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项课题必将对我们今天认识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 , 促进敦煌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开题评审专家 ,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 。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就敦煌学研究而言 , 据统计 , 国内外出版的各类敦煌著作图录达3000种以上 , 但是最前沿的成果仍然不多 , “高精尖缺”的问题仍然存在 , 考古成果转化为文明史的国际影响还不够 。
敦煌第112窟“反弹琵琶”局部资料图片
追求国际性的学术影响 , 把敦煌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深度融入国际学术 , 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敦煌艺术、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华文明——“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在立项之初 , 就把“产出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写入开题报告 。
“在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 , 海外敦煌学呈逐渐衰落之势 。项目团队乘势而上搭建平台 , 力图开拓和掌握新时代话语权 , 我相信文化自信的力量和中外结合的优势 , 将推进百年来的敦煌研究继续‘走出去’的步伐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道 。
走出敦煌看敦煌
葛承雍介绍 , “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主要探讨域外和中国本土艺术创作的双向互动关系 , 即域外艺术如何影响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的艺术创作 , 以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创作又如何传播影响到域外 。
“敦煌研究中需要解读有关中西交流的问题很多 , 有很多艺术造型与纹样仍是未解之谜 , 因此没有外来文化参照 , 我们很难看清不同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葛承雍说 ,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要把隐藏在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密码揭示出来 , 从厚重文化积淀中解码文化基因 , 多角度挖掘其中的外来文化价值 。”